這種觀念放在科技上或許沒什麼問題,但對於自然歷史,這個概念就是一個毫無疑問的偏見
,忽視了環境和生物的複雜性。
能夠存活下來的,並不是最強大的,相反,自然歷史之中,因為資源消耗量的緣故,越是強大的生物,越難存活下來——
簡單說,資源不夠用,會餓死。
相反,盤踞在底層生態位上的小體型生物,往往能夠存活下來。
甚至,有了這樣的一個不算規律的規律——
哪類生物放棄了小型生態位,全體往大型化路線走,那麼,它們的腳步就要止於這段自然歷史了。
這是前世的生態環境相關。
然而,這個世界並非如此。
就像地行選擇的演化路線,除了最近在考慮的異溫節能模式,始終未曾向資源妥協。
他發現,人工演化的相關標籤和屍體完整度的相關,也能夠用在亡靈生物身上——
越是弱小的亡靈生物,其骨骸轉化為素材之後,整體上各類標籤也越是弱小。
他在想,是亡靈生物挑選“宿主”的時候,是按照強弱去挑選的呢?
還是說,這些疑似某種寄生生物的事物,這些亡靈生物的強度,就和其所寄宿的骸骨標籤強度有關?
要知道,標籤等級並不等同於骨骼強度。
一些標籤本身對應的是血肉器官。
只剩骨骼的情況下,為什麼那些寄宿在具備一大堆血肉相關標籤的骨骸亡靈生物,強度要比另一些不具備那麼多血肉標籤、但是肢體特化強度要高一些的亡靈弱呢?
通俗地用例子來說明,好比為什麼一直三米體格的章魚的骨骼對應的亡靈生物,要比一隻兩米體格的人類要強?
當然,他並沒有發現找到章魚的骸骨,章魚除了類似鳥喙的顎片之外,也沒有什麼其他的骨頭了。
亡靈生物的強度,到底是什麼原理?
去獵捕亡靈生物,的確可以得到骨骼素材。
但是,去獵捕血肉生物,除了骨骼素材,還能得到血肉素材啊。
同樣的戰鬥力,一個產出資源多,一個產出資源低,選哪個,自然不用說。
說到這個,地行還有一些未能解答的疑惑。
先不論能夠消耗能量,去從骨骼中催生血肉,重塑形體,孵化出來這種流程是怎麼實現的。
先看核心是如何把化石轉化為骨骼素材利用的問題。
化石的成分不稀奇,就是鈣化、矽化、礦化、碳化,另一種成分取代了骨骼和血肉的成分,可以類比鍛造澆鑄、翻模鑄模的過程。
而骨骼的成分,同樣不稀奇,也就是什麼鈣質、磷質為主的無機物,鈣質又以碳酸鈣為主要形式。
膠原蛋白之類的有機成分就不說了。
地行在想,如果他按照某個骨骼的結構,用另一種材料,造出一具一樣骸骨,是否能夠作為素材使用?
地行也這麼做過了——
他無聊地嘗試用泥土、用木頭凋刻了一些骨骼,甚至凋刻了巢龍的形象。
然後,他嘗試把這些東西轉化為素材。
失敗。
他又用了角鼻馬的骨骼,嘗試把它們修整成恐龍骨骼的外形,轉化的確可以轉化,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