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第一步,是從脊椎上生長出來能夠支撐背帆皮膜的長骨,會分節,形成關節結構。
然後第二步,這一排骨頭,會分成兩排,而肩胛骨、鎖骨甚至肋骨,都會形成凸起或部分癒合的骨板,就像胸骨那樣,形成能夠附著更多肌肉的結構。
第三步,骨骼“斷開”,分節,形成關節結構,變成類似手臂附肢的可活動結構。
第四步,以這個結構為基礎,末端位置分叉成骨,繼續變長,主幹附著大量肌肉,叉間皮膜肌肉等血肉結構形成。
而地行第一步沒啥問題,但後續都出了問題。
因為腰部因為需要向資訊處理中心+感官集中地的頭部供給能量,所以,心臟和肺這些供給能量相關的器官,靠近頭部是效率最高的選擇。
但是因為前部空間有限,一些對效率要求不是特別高的內臟器官,都會轉向後方。
是容納內臟空間的需求,也方便了後肢前後移動,也是因為節約了製造骨骼需要的事物資源,很多生物的腰腹部肋骨,都會消失。
而鳥類、恐龍們也同樣都是如此。
但是,仔細想想,這好像也不是問題,鱗翅龍、還有翼飛龍之中演化出多對翅翼的飛龍,腰腹部,生出了肋骨。
它們的背帆背鰭結構演化的肢體骨,會分成四份或六份,成對形成翅翼。
不過,地行也沒說他是這裡出了問題。
他腰腹位置的背部,的確形成了一對翅膀。
地行有些不太熟練,但又本能一般地活動起了腰腹位置的肌肉。
他能夠感覺到,在他腰腹部的位置,出現了類似擴大化的鎖骨、肩胛骨和肋骨癒合同樣的奇異骨板。
在那裡,有著大片大片的肌肉附著。
問題不在這,而在於他的前半截背帆,似乎因為背帆長骨過多的原因,以他的脊椎為基點,剩下的那些背帆骨縮短,之間的皮膜消失,形成了一排尖刺。
有一隻翼飛龍的脊椎上,也是形成了一排尖刺,他當時還在想與劍龍、基龍、棘龍、結節龍類似的、會不會影響繁衍的問題。
不過,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他發現,他的兩條肋骨外翻、分離了出去,形成了肢體。
本來地行也下意識地覺得自己的胸背部肢體,這對翅肢,是背帆長骨演化出來的,結果,因為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前肢變得更加靈活了,好像空間擴寬了,疑惑間仔細數了數肋骨的數量,才發現自己少了兩條肋骨。
雖然也不是什麼壞事,正如他所說,少掉的肋骨,給了他前肢更寬的空間,他胸前的肌肉都變得更加發達了。
此時,他已經與肉食恐龍那種節省資源式的短小前肢相差甚遠,而變得像是大多四足肉食、雜食動物一樣,前肢比後肢更健壯,已經從原本的正梯形甚至正三角形變成了現在類似倒梯形的輪廓。
但是,他的前肢,並沒有變得和後肢一樣狀——
因為,他能夠看得出來。
胸口騰出來的空間,有一部分是留給背部翅膀肌肉的。
為什麼不是說第二步出了問題,而是說從第二步開始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