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行只是瞥了一眼。
是演化了【恐龍】標籤,然後再演化了【黑龍血統】的角鼻馬。
地行在打算儘可能地把一些目前找不到可替代素材的標籤,都給演化成種群,養殖起來。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嗯,並不是地行因為覺得能量太滿溢位很浪費。
而就在這個時候,另一顆守衛卵破裂開來。
一隻和鱗翅龍們體態基本一致的,還帶著侏羅獵龍影子的鱗翅龍從守衛卵中鑽出。
然而,和其他鱗翅龍不一樣的是,它的翅膀,並不是平板脈翅。
和其他節肢動物一樣,昆蟲的支撐結構,也就是外骨骼,肌肉也是生長在內部的。
先演化【背鰭】,再演化【多對附肢】這個標籤,形成的附肢,也是如此。
就好比拿著吸盤,貼在玻璃上,抓著吸盤的手,此時就是肌肉,依靠肌肉收縮放鬆來拉動外骨骼,使其運動。
在節肢動物足夠小的時候,它體內的肌肉,可以附著在骨骼上,效率也足夠,肌肉的自重也在承載範圍內。
但按照平方立方定律,隨著體格增大,這些在外骨骼內壁附著的效率,就出問題了,除非......
套娃。
地行在想,如果節肢動物長大的過程中,不用蛻皮,而是用肌肉包裹原來的外骨骼,使這些外骨骼成為內骨,然後再更外層的位置生長出外骨骼,然後往裡面填充肌肉和新臟器,會怎麼樣?
就像是土木工程建大樓一樣。
一層層往上疊。
如果節肢動物能往這個方向發展,那是不是就能夠做到大型化了?
這樣的話,它們也就具備內骨了。
而這一隻鱗翅龍的翅膀,走的就是【背帆】→【多對附肢】→【脈翅】→【羽翼特化】的路線。
地行的目光定格在它的身上。
這隻兩米多長的鱗翅龍,它的背上,生著兩對大翅膀,一對小上三分之一翅膀。
翅膀的形態,就是羽毛翅膀的樣子。
只是,形同實不同。
原本的翅脈中軸,變得更加粗大且略顯厚實,而它原本如同葉脈般擴充套件,如樹木枝幹般的位置,掛上了一片片“羽毛”。
這上面的每一根“羽毛”,都是類似蜻蜓脈翅的樣子。
那可以摺疊的翅翼上,一片片輕而薄的鱗羽交錯。
看上去很像是羽毛,看上去也很像是鳥翅膀,但實際上不是。
但地行關注的是,這似是而非的事物,到底能不能飛起來。
他直接透過刷屏,將扇動翅膀的畫面傳遞給它,讓它嘗試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