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行準備弄的第四類,暫定為海龍種。
所有種類都以水域相關的標籤為主要核心。
下屬分支,第一支主要研究咬合攻擊,以鱷類和各種海爬為主要參考方向,獲取它們的相關標籤,然後進行奇幻方向的演化。
鱷類的咬合力的確很強,但是,也有很大的缺陷。
他需要咬合力,但這些缺陷需要解決。
第二支,則以完全的水下活動生物為參考物件,主打游泳速度相關的敏捷,兼顧咬合和其他攻擊方式。
就像飛龍種裡,地行也考慮了讓飛龍里哪一個分支發展飛行速度相關的問題一樣,這裡也要考慮速度,無論是追擊還是逃跑或者遷徙都得用上。
第三支,則考慮真正意義上的兩棲甚至三棲,各種海爬雖然生活在海里,但實際上還是呼吸空氣,只能說是“潛水”。
只不過,前面也說過,因為資源有限的關係,通用往往和特化有衝突。
總是說全方位強化全方位強化,但資源是有限的,要全方位都強化,就需要各個方向都花費資源,儘管存在整體效應——整體的提升會降低單向提升的難度,也可以用“觸類旁通”這個詞來類比。
只突破一個方向,就會越走越難,繼續往前就需要更多的資源,效率越低。
或者可以比作就好比竹竿和金字塔。
竹竿堆起來的金字塔,需要的資源多,但是一定程度的堆量可以替代堆質。
一根竹竿,五厘米十厘米沒問題,五米十米問題也不大,但是五百米五千米高呢,材質撐不撐得住?
金字塔的話,可以同個各種結構性強度來替代材質本身的強度。
前中期當然是竹竿能夠到達的高度高,但是後期,和金字塔就沒得比了。
這個類比應該比較簡單易懂。
只是,儘管存在這種效應,但也是有限的,而且自重本身也是一個大問題,不然他也不會專門搞個山龍種來研究結構支撐的相關問題。
地行決定搞兩個兩棲,一個是水地兩棲,一個是水空兩棲。
水地兩棲主打身體,研究什麼樣的身體結構同時適合陸地和水域。
不過,前世的兩棲動物,本身就是一個過渡類群,往往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現如今最成功的兩棲動物,就是各種蛙類。
不過,他有一個想法。
就像前面提到的,兩棲兩棲,為什麼叫兩棲,最主要的就是呼吸器官,或者說......
能量轉化相關的器官。
如果,不需要氧氣呢?
不說利用其他的物質,無氧運動或許就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無論氧氣濃度夠不夠,都可以轉化出身體能夠利用的能量。
也就是說,這一支,除卻身體流線方面的流體適應結構之外,還有研究呼吸和能量利用方式的任務。
水空兩棲作為第四支,身體同樣是重要因素,但結構上他考慮的方向是翅膀和尾巴。
翅膀主要是用來飛的,尾巴在飛行過程中的作用相對較小。
但在水下,尾巴的作用和前肢相比,有時候要更重要。
他需要這方面的相關嘗試。
可參考的,不是太多,各種鑽水捕魚的海鳥,還有能夠從海里躍起,在離水面最高四五米飛行幾百米的飛魚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