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這條鐵路通車,那東西兩京的路程將會被縮短到九天時間,商貿將更加發達。”
金鉉的話令人神往,夏允彝也沒有懷疑的點頭:
“八年……那確實不如修建這條鐵路。”
夏允彝沒有懷疑齊國的基建能力,大明每條鐵路只能每年進修四百多里的原因是大明是多條鐵路開工建設。
如眼下大明是九條鐵路開工建設,每年鐵路里程都新增接近四千裡。
齊國沒有那麼多鋼鐵產量,但每年八九百里的推進速度還是有的。
“雖說這條鐵路很重要,但眼下國內一百二十幾萬勞改工裡,有近三十萬已經快要服役結束了。”
“這點你得考慮進去,以免誤了工期。”夏允彝對金鉉提醒了一下,金鉉也笑道:
“我想過了,瀛洲勞改工眼下即便是最年輕的,也差不多三十二三歲了。”
“他們的勞改服役的這十年時間裡,雖然攢下了二十幾兩銀子,但根本不夠租借拖拉機來耕種朝廷發給他們的那一百畝生地。”
“他們最少還得工作十幾年才能攢夠將生地開墾為熟地的銀子,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點,將他們用作負責後勤的工人,工錢從每日五文漲到十文便可。”
由於齊國勞改工不能享受拖拉機政策,因此即便齊國發了一百畝生地的指標給他們,但他們想要把這一百畝生地開墾為熟地,只能去租借拖拉機。
拖拉機租借一日是二十文錢,並且一個人無法操控,僱人的話,每個人是十文一天的工錢。
想要開墾一百畝生地為熟地,最少需要租借五臺拖拉機,十五個工人來開墾一年,才能把生地開墾為熟地。
這費用算下來就是九十一兩二錢銀,普通勞改工根本沒有那麼多資本來開墾這一百畝熟地。
或許有的勞改工會因為渴望自由而不管不顧,先開墾十幾畝來安居樂業,但即便那三十幾萬勞改工裡有三萬人願意留下,那齊國也是賺的。
“我會向齊王殿下上疏,殿下應該會同意的。”
金鉉最後交代了一句,隨後便示意夏允彝繼續說其它的事情。
對此,夏允彝也是從自己帶來的文冊堆裡拿出了另一本文冊:
“去年齊國的匯總已經出來了,金銀增長了不少,加上移民到來,商業得以建立,朝廷的鹽酒茶三司也開始運營來獲得商稅。”
“匯總下來耕地總數四百三十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一畝,田賦糧五十八萬六千餘石。”
“礦課司開採金銀為黃金十二萬六千四百三十一兩六錢三分,銀銅價值一百七十六萬四千餘兩,合計約三百零三萬兩。”
“加上其它三司、國店的稅收,合計是三百四十九萬六千餘兩。”
“按照殿下的規矩,黃金留下,除去支出外的銀子和銅錠都會運往大明,換拖拉機和其它機器回國內。”
“今年我們支出八十二萬三千餘兩銀子,因此可以運送一百四十幾萬銀子前往大明。”
朱由檢制定的“金本位”一事已經被夏允彝、金鉉二人得知,因此對於運走白銀和黃金他們並不奇怪。
齊國這邊實際上也已經準備開始使用紙幣了,但處於同一個宗藩體系下,齊國使用的紙幣自然也是大明通寶,不過紙幣的面額暫時只有一百文。
之所以不準備發行一文和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的紙幣,是因為現在百姓還沒有接受這種紙幣的習慣。
齊國暫時還需要用銅幣的大小平錢來過渡,但這個過渡時間不會很長。
從明年開始,齊國官員和士兵們的俸祿都會用紙幣來進行發放。
願意來齊國的官員和士卒、百姓,無疑都是對齊國有信心才會來的。
《齊國週報》裡也解釋了紙幣的構成,以及和寶鈔的區別在哪裡。
對於在齊國發行紙幣,金鉉還是比較有自信的。
只要官員和士兵們接受,那老百姓接受也就是幾年的時間罷了,屆時就可以使用更小單位的紙幣了。
一百文的面額,這已經是百姓們日常中所能用的最大面額,如大明發行的十兩和一兩面額紙幣,主要還是用來收割士紳。
畢竟對於家庭年收入只有十幾兩、二十幾兩的大明百姓來說,十兩銀子他們基本用不到。
相比較大明百姓,齊國的百姓的家庭年收入也不過只有十二三兩罷了。
齊國是低物價,低工資,大明則是由於旱情的原因,屬於中等工資,高中等物價。
等旱情過去,大明會保持中等工資和中低等物價的水平。
平均日工錢十文是低工資,二十文算是中等工資,三十文就算高工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