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億兩紙幣,以黃金為錨定物,繼而發給士紳,從士紳手中購入田畝。”
當著眾人的面,朱由檢說出了“金本位”,並繼續說道:
“國朝眼下有二千二百七十二萬兩黃金,而我之所以這麼多年未曾使用金銀庫裡的黃金,便是留作紙幣錨定物,設定金本位。”
“所謂金本位制,便是以黃金為本的貨幣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
“天啟通寶的大小銀、銅幣和紙幣一樣,都能用於兌換黃金。”
“至於怎麼兌換,想必不用我說。”
“自然是以一萬文錢兌換十兩白銀,十兩白銀兌換一兩黃金。”
說到這裡,朱由檢毫不留情的批評了自家祖宗們:
“昔年國朝發行寶鈔為何會漸漸貶值,原因是在於寶鈔主要使用的錨定物雖然是金銀糧食,但朝廷並沒有這麼多金銀糧食可供兌換。”
“洪武后期和建文年間寶鈔貶值嚴重的原因,也是因為朝廷濫發寶鈔,寶鈔數量遠超朝廷手中金銀糧食的原因。”
“眼下國朝不能走老路,自然需要用東西來作為錨定物。”
“這個錨定物,便是金銀庫手中的黃金。”
朱由檢一邊對眾人解釋,一邊又說道:
“國朝每年都會收入黃金,少則五十餘萬,多則七八十萬。”
“如果使用這些黃金來錨定紙幣,繼而製作精美的紙幣,限定發行的話,紙幣便不會迅速貶值。”
“以國朝眼下的黃金儲備,在年末足以放出兩億三千萬兩的紙幣。”
“即便眼下朝廷所需是兩億六千萬兩,卻也能超發。”
朱由檢的話,為眾人開啟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他們並不傻,也知道寶鈔為什麼會超發的原因。
大明寶鈔崩潰的原因,和朱由檢講的基本沒差別。
從洪武八年大明寶鈔提舉司卯足了勁發行寶鈔開始,直到朱元章嗝屁的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年發行量高達五百萬錠紙幣。
朱元章倒是定下了寶鈔兌換的規矩,那就是金一兩兌鈔四貫,銀一兩兌鈔一貫,但寶鈔不許兌換金、銀。
這種單向兌換,使寶鈔實際上成為不兌換紙幣。
不能兌換的紙幣,那和廢紙是沒有區別的,而且大明的寶鈔從發行開始就只發不收,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
況且這是根據洪武八年的物價所來制定的兌換規矩,但問題在於這個規矩僅僅只存在於朱元章的口頭。
在使用寶鈔的整個時期,大明國庫裡沒有一絲一毫用於錨定的金銀、銅錢、大米來給紙幣作信用擔保。
明初寶鈔提舉司邏輯很簡單,那就是我印了一貫寶鈔,它就真的能當一兩銀子花,能當一石大米啃。
如果說僅僅這樣定下規矩也沒有什麼,並且以明初的實際情況來說,五百萬貫寶鈔只算超發,不足以讓寶鈔崩潰。
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寶鈔提舉司的練家子們更是將發行量提升到了一千五百萬貫。
後世稍微有一點經濟意識的人都知道,紙幣的發行量一旦過多,它本身就會相應地貶值。
如果銀行又恰巧沒帶腦子上班,試圖加大馬力繼續多印錢,用以數量彌補質量,那最後就會導致惡性循壞,又為公共廁所創造了一款新的咯屁股手紙。
事實上大明寶鈔的歷史也確實是這樣,洪武三十年,一兩白銀尚且可以買四石米,但如果用寶鈔購買,卻要十貫。
之後歷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四朝皇帝的濫發,到了宣德年間的時候,購買一石米的寶鈔面值已經需要五十貫,而到正統九年的時候,一石米價已經飆升到了一百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