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章武和劉強幾家準備去南州,你說他們走了之後的土地還分嗎?”
“應該分吧,朝廷的新政都沒實行幾年,齊王還當政,總不至於反悔吧……”
“這田賦釐清之後,交稅也方便了許多,希望能一直十賦一下去。”
“你應該說希望齊王長命百歲。”
“哈哈哈哈……”
村民之間的談笑被“賊眉鼠眼”的朱慈燃給全部聽了進去。
他這一路走來,聽到最多的都是誇讚自家齊王叔的話,其次就是誇讚新政的話。
十賦一,這對於曾經紙面三十賦一的大明賦稅來說,看似提高了賦稅,但實際上隨著攤丁入畝、雜項免除,賦稅反而是降低了。
賦稅降低,加上分了田地,那百姓的日子自然就好過了。
當然,前提是沒有天災人禍。
“老丈,你們村一戶人家能有幾畝地啊?”
朱慈燃按照自己一路上的經驗來詢問一個比較好說話的老丈,這人果然也知無不言,吃了一口肉就回複道:
“這得看口數,兩夫妻就少點,只有五六畝,人多就越多,反正每個人基本不是三畝就是四畝。”
老丈做出回答之後,也與旁邊端起米酒推杯換盞的喝了起來,期間還讓朱慈燃也一起喝。
朱慈燃透過老丈的答覆,也大概知道了潮海村的人均土地是多少。
人均三四畝,按情況來說是有些偏低的,因為福建的田地應該能穩定在百姓人均五畝。
但既然只能人均三四畝,那就說明缺的那部分土地是士紳豪強的土地,這麼一看倒也不多。
在朱慈燃走過來的一路里,四川和雲南的百姓佔有耕地是比較多的,基本能達到全省的八成左右。
諸如山西、陝西、河西則是能達到全省的七成左右,而廣東、廣西、湖廣等地則是隻能有六成。
按照這樣來看,福建和三廣的比例都差不多,百姓佔據六成田地,士紳佔據四成。
“話說你們這裡,多久能吃一次肉?”
朱慈燃一邊吃飯一邊詢問,那喝開了的老丈也轉頭回答道:
“吃肉倒不是難事,海邊、河裡的魚蝦很多,就是吃家禽和豬牛肉有些困難,但每個月吃個兩三次也不是問題。”
“對了,還沒問你們北直隸一個月能吃幾次肉?”
老丈也很好奇北直隸的百姓生活,而對於北直隸百姓的生活,朱慈燃自然是最為了解的了。
“我們稍微富裕些,差不多能吃個七八次?”
“七八次?那你們要過得好點。”
朱慈燃和老丈一問一答,倒是顯得很有意思。
不過隨著時間流逝,村宴上的許多人也都酒過三巡,被人扶著回家了。
朱慈燃被當地的村官安排了一所廢棄的房屋,這些房屋有的才興建三四年,而之所以荒廢,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屋主遷移了。
望著似乎有人定期清理打掃的屋子,朱慈燃坐在了主位,拿出了上位者的姿態坐下:
“你這村裡有百姓多少,田地幾何?”
“回殿下,百姓四百五十三口,田畝二千五百二十一畝。”村官早就知道了朱慈燃的身份,由此可以得知他應該是燕山派系。
“近來遷移的百姓多嗎?”朱慈燃微微頜首,村官也如實相告:
“一直都差不多,每年基本都會往外遷移一兩戶人家,十幾口人。”
“遷移的原因無非就是子嗣多了,沒有土地可分,因此便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