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出了千里草場,不過明軍卻因為後勤的問題,無法再對他們造成襲擊,只能佔領了哈喇莽來和巴爾和斯坦兩座城池,並更名為漠南和漠北城。
如此一來,明軍在漠北東部就有了落腳地。
等遼漠鐵路修通,明軍也可以走漠東的哈喇城水運把糧食用船隻運到漠北東部的漠北城,從漠北城出發打擊外喀爾喀三大部可就容易許多了。
“讓孫應元增大壓力,逼他們要麼投降,要麼西遷。”
朱由檢將奏疏批閱,王承恩也聞言頷首。
二人繼續處理著政務,與此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方的移民規模也不斷地再增加。
六月,北方遷移關外人口多達十七萬,七月二十二萬,八月二十六萬,九月秋收之後,這個數量更是增長到了三十三萬人。
河南、山東的水田大半變為水澆田,當地無法承載這麼多人口,面對飆漲至八文錢的糧食,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遷移,其中尤其以地主麾下的佃戶最多。
佃戶要遷移,地主自然不會允許,但地主又不願意掏糧食養他們,繼而自然就引發了一些矛盾,其中以山東為代表,而山東又以衍聖公府為代表。
事情被上奏,正好被找不到孔家把柄的朱由檢抓住。
曲阜孔門、這是一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世家,能傳承這麼久的原因,只因為孔仲尼一人……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後漢宣帝兒子漢元帝大肆推崇儒門後,孔子就被尊為了聖人,而曲阜孔氏也開始了經久不衰的腿軟道路。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
朝廷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東漢時正式把孔子作為國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
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
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而孔門也獲得了衍聖公這一世襲的稱號。
北宋時,孔門還沒有變味,不屈服異族而南遷,腿軟的則是留下來投靠了金國。
後來到明朝時,為了籠絡讀書人,朱元璋不得已又繼續效仿宋金元三朝,讓孔門繼承了衍聖公一世襲爵位。
發展到明末時,曲阜孔門已經成為了一個毒瘤。
天啟十四年,整個山東耕地不過六千萬畝,曲阜孔門就佔據三百多萬畝,而依附他們的大中小地主更是佔據六百多萬畝。
他們不用納稅、不用交賦,可以說明朝給予了它們歷代王朝都沒有的權利,結果這群傢伙在滿清入關後,立馬跪了下來。
崇禎十七年九月初一,孔胤植上《初進表文》表示自己願意歸誠清朝的意願。
第二年,朝廷頒佈剃髮令,孔胤植又率領族眾威望族人率先剃髮,並向清廷上奏了《剃頭奏摺》。
北宋時,孔門的人還知道南渡,結果到了明末,享受了最好待遇的孔門直接懶得南下,直接投降了滿清。
現在佃戶要移民,孔府還組織家丁阻攔,讓朱由檢噁心不已。
“告訴禮部和吏部的人,按照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大明律》,國朝的佃戶與地主為僱傭關係,不得苛責。”
“孔府擅自組織家丁圍毆佃戶,著吏部廢除孔胤植衍聖公爵位,命刑部、都察院徹查孔府。”
“再下令,即日起,對孔府攤丁入畝,如有違法者,按律處置!”
“殿下、這……”聽到朱由檢的話,王承恩大驚失色。
他不是同情孔家,而是怕朱由檢這麼處置孔家,會讓天下尊儒者對朝廷和朱由檢妄言。
朱由檢看著王承恩、皺眉道:“我知道你想說什麼,但是這孔門世受皇恩、還能做出違反大明律法的事情,這般儒學,要之何用?”
如果真的要扶持一個儒門世家,朱由檢寧願扶持孟氏和王氏。
最少天啟二年徐鴻儒起義的時候,孟氏還和百姓死守城池,而王氏在明朝滅亡,清廷南下的時候,面對清廷的勸降,王氏門人還能泣曰:‘世受國恩,義不改節,得死報君父於地下足矣,遂死之”的話。
這兩家,說到底也算為大明盡忠了,反觀孔氏在宋金元明交際之時的投機行為,這對讀書人都立了一個什麼的榜樣,留之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