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念出了三省兩司一州的地名,並說道:
“三省人口太多,讓各省布政使準備一下,將各省囚犯派往礦區工作,其餘諸如水泥場、挖山掘石修路的工作僱傭本地人,工錢按照當地的工錢制定。”
“當地如果礦區不夠,就遷移囚犯前往南崑崙從事金礦挖掘。”
“奴婢領命……”王承恩應下,而朱由檢也說道:
“腳踏車、鐘錶、玻璃等工廠可以籌建了,先前畢懋康的話你也聽到了,這些東西的成本已經降低,你回去後和化淳商量一下吧。”
朱由檢說的這三楊,是大明早就掌握的幾種技術,尤其是腳踏車和鐘錶,天啟二年朱由校就已經做出來了,只是苦於當時的造價太高而沒有推廣。
哪怕現在,腳踏車造價也在二兩銀子,鐘錶一兩三錢,琉璃廠的玻璃更是一面窗戶造價高達三百文。
這些東西當時註定是貴族使用的物品,而第四版蒸汽機進入各行各業後,畢懋康估計的是,腳踏車價格會跌落到九百文,鐘錶四百文,玻璃六十文。
雖然還是有些貴,但已經是百姓能承受得起的東西了。
尤其是腳踏車,在驢價都三兩銀子的局面下,不吃飯不喝水的腳踏車簡直是百姓福音。
哪怕是雲貴之地,工人工錢都在每日十文,基本三個月就能買下一輛腳踏車。
加上各省都在興建府道,水泥府道運用過後,哪怕是女人,初次乘騎一天也能騎出六十里。
經過訓練計程車兵,在平地道路的地形下,一天更是能騎出一百五十里的成績。
這還是大明的橡膠行業不發達的緣故,不過徐霞客從歐洲商人手裡買回了許多橡膠種子,這些橡膠種子在八九年後會成片的在舊港崛起。
屆時估計輪胎也會變得更類似後世輪胎,一日騎行二百里不在話下。
哪怕沒有火車,腳踏車部隊也能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從京城趕到大明最西的嘉峪關。
腳踏車部隊雖然聽上去有些滑稽,但在這個時代,明軍一旦裝備,那可以說人均馬步兵了。
九十幾萬的馬步兵是什麼概念不用多說,當年復遼之戰,努爾哈赤靠幾萬馬步兵把遼東二十幾萬步兵耍的團團轉,如果不是明軍有上直四騎衛和兩萬遼東騎兵,努爾哈赤說不定真的能戲耍一遍明軍,然後從容撤退。
復遼之戰還是朱由檢掌兵以來,第一次面對機動性比自己高的敵人。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多年,眼下的建虜也不過苟延殘喘,但心裡那根刺終究拔不掉。
只要火車能夠把物資運抵嘉峪關,明軍腳踏車部隊就能在兩個月的時間內直搗西域,飲馬尹犁河。
因此腳踏車場的事情,朱由檢尤為在意,因為這代表一個龐大的市場。
哪怕只有一千萬人購買它,也能創造出十幾萬人的輕工產業。
“奴婢明白,請殿下放心。”
王承恩點了點頭,表示知道了,不過應下後他卻詢問道:
“殿下,這些商品的定價……”
“腳踏車賣一兩五錢,鐘錶七百文,玻璃一百文。”朱由檢不假思索的回答,並不覺得定價很高。
成本價是成本價,但運費和人工也需要錢,況且眼下的人工費用因為大旱而變低,等大旱結束後,百姓耕其田,募工便不會那麼容易,屆時自然得漲工錢。
定工價,是大明進入工業革命後朱由檢要做的事情。
在國營工廠佔據市場最少六成的情況下頒佈《勞動法》,保障工價,給予工人尊重是大明進入工業革命後要維穩的第一步。
如果大明爆發內亂,工人和農民必然會是日後推翻大明的主力,不管有沒有人蠱惑他們。
給予他們尊重,保障工價,也算是給大明皇室留下的最後一點顏面。
哪怕只有一成人記住《勞動法》的好,皇室也能保留一成的體面。
目前大明的輕重工業容納了二百多萬工人,頂多也就2%的工人佔比,算上民間,頂多5%。
更別提這5%裡大部分是紡織、茶葉、糖類等加工行業了。
第四版蒸汽機進入市場會讓他們的工作不穩定,想要他們穩定就得建設工廠來收容就業。
大明的人口占比世界太多,註定不會像歐洲各國一樣,出現大佔比的工人階級,但也不會少到哪裡去。
朱由檢只能儘可能把勞動力吸納進入比較穩定的工業體系裡,每增加一個固定工人,就會減少一個農民,增加六畝平均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