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得成為主導未來全球糧食、貿易、軍事的超一等強國,尤其是宗藩體系下。
想要解放農民生產力,那就得製造出足夠多的農業生產工具,因此朱由檢帶著朱由校他們走到了農業研究院後停了下來。
這裡有著一個個農業工具的模型,還有圖紙,以及在院子裡研究的許許多多博士。
大明從天啟五年開始,四年的時間裡,已經走出了七百多位能參加研究的科學博士,他們的質量或許連後世一個普通的高中理科生都不如,但他們是朱由檢在這個時代能找到的一批“天才”。
在各種研究模型中,實際上都需要用到的一個模型便是蒸汽機牽引車輛(即蒸汽拖拉機的前身)。
這玩意猶如一個小火車頭,它的標準體型是高六尺,寬四尺,長七尺,但以大明眼下的技術,只能做到高一丈四,寬八尺,長兩丈的體型。
它的重量重達兩千四百斤,不用多說,這樣的重量,加上那每個時辰不足十里的速度,它即使不陷在田裡,也會把土壓得很實,根本無法耕種。
負責農學院研究的孫元化很惋惜的說道:
“這個拖拉機車若是能製造出來,一個百姓能很輕鬆的在一天世界裡耕種一畝地,農忙時分一個人能忙十五畝地。”
“只是可惜,國朝的技術不夠,暫時無法將它弄出來。”
“也就是說,這東西弄出來後,人人都能吃飽飯了?”躲在朱由校屁股背後的朱慈燃伸出頭,看了一眼眼前的這個龐然巨物。
“差不多吧……”孫元化和善的笑了笑,而朱由檢也一副憂心忡忡的表情。
疆域擴充的太大並不是好事,因為很多疆域的擴充是無效擴充。
比如唐代的西域,中亞,漢代的朝鮮,西南,明代的三宣六慰等。
說白了、就是生產力達不到,釋放不了那麼多百姓移民實邊。
朱由檢注意到了這個規律,因此他之前打下的疆域實際上仔細來看,除了安南以外,其他地方都是大明可以吞下的地方。
大明能吞下的地方,往往都是沿海的,因為船運便宜,遷移也容易。
只是大明不可能天天去打沿海國家,因為這麼一來,大明在陸地上的縱深就會出現問題。
哪怕是現在,大明的陸地縱深也極其堪憂。
沒有烏斯藏,沒有西域,缺少了漠北,東北,西南的三宣六慰。
打這些地方,遷移的難度是往海上遷移難度的好幾倍。
怎麼降低難度?這自然就需要火車、農業機械的幫忙了。
火車把人運過去,農業機械實現頭年翻地,第二年耕種投產。
遼東的百姓已經研究出了一套流程,第一年翻地,第二年種蜀黍,第三年種小麥或者水稻。
總之問題在翻地上,而大明不可能有那麼多牛去提供給遷移的百姓,所以可生產的機械才是最主要的生產力。
歷史上歐洲人在瓦特蒸汽機出現後的三十年把拖拉機研究出來,大明要做的是縮短它出現的時間。
朱由檢要讓大明領先歐洲兩百年,提前搶佔市場,所以火車和蒸汽機船,拖拉機是大明未來的三駕馬車。
只是打很容易,大明的武備,那八十幾萬軍隊一旦發動西征,不考慮後勤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把歐洲都打下大半。
在考慮後勤的情況下,他必須要承認,大明向西的路上開拓,最遠也不可能超過伏爾加河和裡海這個分界線。
想到這裡,朱由檢看了一眼那個拖拉機模型,隨後轉身前往了下一個研究院。
朱由校見狀也跟了上去,而李定國、畢懋康等人一樣如此。
只有朱慈燃,他站在那個高大的蒸汽拖拉機面前仰視對方,似乎在想他剛才提出的問題。
“這玩意出現,所有人就都能吃飽飯了嗎……”
感謝,終於趕出來了。
今天狀態好了不少,感覺明天的更新應該可以提早到“五點六點之間第一章”,“十一點以前第二章”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