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敵人來攻寨時,遇上大風沙天氣,能見度低,那麼主將就會三令五申不得各部出寨應戰,主要是避免出營後各部被風沙阻礙無法配合,被敵人用騎兵挨個擊破。”
“這時候各部只能堅守營寨,用弓弩火器射擊,然後挑選精銳騎兵,悄悄出營尋找敵人後背攻擊。”
“等到了敵境,要是地理不熟,就需要尋找當地居民作為嚮導,有時候找不到居民也會讓俘虜充當。”
“但為了避免這些人提供虛假資訊,不能只聽一人所言,要多多尋找,然後把這些人分開詢問,看最後提供的資訊是否一致。”
“嗯……”聽到這解釋,朱由檢想了想,記下後再度詢問道:
“我還有一些問題,俗話說“一人過萬,無邊無際”,行軍時,數萬乃至十萬大軍甚至能長達數十里。”
“若是領數萬大軍出征,如何保證各部調動正確、得到的資訊不會有誤呢?”
朱由檢的這個問題,是經過考慮才問出來的。
大明朝由於和北方蒙古陷入上百年的治安戰,因此將領雖然名義上有數萬大軍,但實際上他們往往只攜帶數千部隊出征。
這樣的治安戰就導致了,很多時候,明朝的小仗打的有聲有色,到了數萬人的大仗就是一團糟。
整個萬曆年間、有能力指揮數萬人野戰的只有寥寥數人,分別是李成梁、李如松、戚繼光、麻貴、李化龍等人罷了。
天啟年間、更是連一個能指揮數萬大軍野戰的將領都沒有。
熊廷弼雖然不錯,但主要是防守,以守為攻。
戚金不一定可以、但他在薊鎮從軍時,見過戚繼光的指揮,而戚繼光以車兵三萬野戰,正面擊潰三萬蒙古騎兵,自然會兵團級別的指揮。
果然、朱由檢一開口詢問,戚金就沉默數秒,隨後道:
“末將沒有領兵數萬的戰績,最多也就是領兵萬人。”
“不過如何領兵數萬而不亂,甚至能進能退,這點末將的叔父告訴過末將。”他解釋道:
“由於隊伍距離過長金鼓不相聞旗幟不可見,只能依靠塘騎或士兵言語傳遞資訊,而塘兵有二十四層,層層傳遞很容易出現錯漏。”
“因此、早年在薊鎮時,叔父的規定是傳遞資訊不可廢話連篇需精簡重點,內容不能超過三句,然後層層傳遞。”
“傳遞的時候還要複述一遍確認,然後回答“知道了”繼續向後傳遞。”
“嗯……”聽到這話,朱由檢點了點頭,沒有想到戚繼光是用這麼簡單的手段傳遞訊息。
這樣的傳遞、遠比大軍使用旗幟旗語要高明,簡潔。
不過這簡潔並不代表簡單。
有的東西看似簡單,但實戰起來卻很難,因為他需要高紀律和意志的軍隊。
說白了、古代軍隊是達不到後世軍隊的紀律和意志的,稍微精銳的軍隊,三天操練一次已經算是精兵了。
便是明初、三日一操練的軍隊已經算不錯了,到了明末,十日一操練都屬於盡忠職守了。
然而戚家軍在這樣的時代中,卻能堅持每日一操,堪比後世的強度,自然能將軍令堅守。
“一切還是得看訓練啊……”朱由檢嘆了一口氣,而後繼續眺望起校場下的大軍訓練,久久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