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以末將來看,便是建虜的死兵,頂多也就上陣兩刻鐘罷了。”
說到這裡、他又指向孫應元道:
“山文甲重三十斤,而孫指揮使內裡穿著的甲冑,想必應該是魚鱗或者布面甲,不然不會如此臃腫。”
“如此一來、加上那兵器,全身近七十斤軍械,卻閒庭散步兩個時辰,這耐力難道不難得嗎?”
戚金笑著撫了撫須,而與此同時,身穿藍衣官袍的楊漣也走進了校場。
戚金一見到楊漣來了,便沒有再開口說話,而楊漣更是無視戚金,坐在了朱由檢的左側椅子上。
楊漣對戚金和朱由檢的關係十分不屑,或許在他看來,武將與親王這麼親密確實不好。
因此、三日前迎接戚金的時候他並沒有去,這幾日也是在自己的屋子裡待著。
若是出營、那必然是前往慶陵,祭拜明光宗朱常洛。
他一來,朱由檢和戚金也就不再聊訓練的事情了,而是開始討論起了行軍打仗的各種要點。
朱由檢作為學生,率先問道:
“老將軍,我這幾日觀看你指揮大軍出營,似乎每次指揮都有不同的要求,這是為何?”
見朱由檢再問兵馬,戚金便解釋道:
“大軍的行軍順序是十分重要的,殿下不了解很正常,因為一般兵書也不會說這些。”
“以我大明來說、一支完整的人馬,必然有前鋒、左掖、右掖、中軍、後軍等五支人馬。”
“五支人馬,若是按一營三千人來算,便也是一萬五千人。”
“要指揮這麼多人出營是一個技術活,而這個技術活不能著急。”
說到這裡、戚金開始按照流程開講道:
“以殿下的御馬監來說,若是編制健全,那麼在外打仗紮營時,第一個出營的必須是各部騎兵。”
“這是為何?”朱由檢明知故問,想看看戚金能不能說出什麼竅門。
戚金則是解釋道:“這樣做是因為騎兵速度快,他們出營後、能迅速前進到距離營地二三里的地方,然後停止立定,擺好佇列後開始警戒。”
“在他們的警戒下、步兵各部按照位置方向遠近依次出營,在距離營地二十步距離四面列陣警戒。”
“等步兵出營後,最後是輜重隊出營。”
“這時候大軍全部出營,順序又必須發生變化。”
“步兵收陣越過騎兵走在最前面,然後騎兵護衛帶領輜重隊,與步兵保持兩裡的距離行軍。”
“要是大雪天,那就騎兵在前踏雪開道,步兵在後跟隨。”
“按照末將所說的前後左右中編制,行軍時也按照這個方向名依次行軍。”
“前鋒為首、右軍次之、中軍為中、左軍再次之、後軍最次。”
“在行軍途中如果遇到三岔路口,全軍即停,派遊兵前往高處瞭望。”
“如果遇到密林幽谷,那麼要先派塘騎前往深處搜尋探查,沒有異常後再行軍。”
“為了保險起見,主將還會給各部設定暗號,在主客兵互不相識的情況下用以辨認,並避免敵人偽裝。”
說到這裡、戚金停下了解釋,而朱由檢也點了點頭,想了想後又道:
“我大明軍隊近些年來,少有遠征的戰事,因此我想問問,若是遠征,輜重應該怎麼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