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宋清月如此著急要將電報線路弄出來,也是因著現在李昭跟皇帝不在一處,害怕有宵小趁機作亂,在皇帝跟前胡亂說點什麼,兩邊溝通不及時,造成什麼誤會,別逼得她跟李昭日後造反,那就不愉快了!
透過三天的實驗,宋清月發現將煙片乳膠熱化重塑的溫度大約在九十度到一百一十度這個區間內,也就是說,普通開水的溫度就可以了。
這樣就用水浴法溶膠就最簡單了,接著他們會用一根直徑約為一毫米的銅絲,從膠液中透過,之後迅速穿過冷水區降溫,這樣橡膠液就自然地包裹在銅絲外側。
每根銅絲的長度約為十米,之後他們會將銅絲再次沾入膠液,包裹第二層絕緣膠皮。
最後通往京城的電線,宋清月打算將五股這樣的電線絞在一起,最後在外頭再裹四層到五層膠,確保電線沒那麼脆弱。
至於電源,則是另一個難題:宋清月需要一個相對持續且電壓穩定的電源。
目前來說,似乎沒有什麼比蒸汽發電機更好的選擇了。
有了以前造輪船蒸汽機的經驗,只要將蒸汽動力跟從前的手搖發電機連線在一起就可以。
最後就是電流的表徵問題,因為宋清月目前造不出好用的蜂鳴器,於是她乾脆將終端的訊號接收器做成電磁吸,通電的時候會閉合,不通電的時候則會自動彈開,再在閉合處放上炭筆芯,配合一張透過齒輪組帶動勻速滾動的紙條,二進位制的訊號就能自動“列印”在紙條上。
完成這一系列裝置的設計,李昭就先從王府拉了一條去太原前衛的線路。
兩邊的訊號現在還沒法使用同一根電線,所以一條線路需要拉三條電線,一條去線,一條來線,還有一條備用線,乃是為了防止其中哪條線出現問題的備用線。
他們目前決定使用架高線路,成本低,維護起來也方便許多,埋在地下的話,宋清月覺得目前的橡膠外皮還達不到防腐蝕的標準。
架設電線的樁子,宋清月打算使用木芯外頭裹一層水泥外殼,高約三米五,總之非是普通人可以隨便觸碰到的高度。
水泥架子跟電線的接頭處也要用熱熔橡膠進行二次加固包裹,目前發電機的電壓不算很高,所以下雨天漏電的事情,還不需要太擔心。但日後真把發電廠建起來的時候,這水泥架子電線之間如何接觸、固定就需要重新設計了。
至於二進位制訊號的研發速度也很快,李昭選了2000個常用字,先按照偏旁部首將常用漢字編成一個電報專用的小冊子,每頁20個字,一共100頁。
再將這100頁分為十組,那麼每個漢字用一個四位數字的十進位制程式碼就可以表示出來。
從1到10又分別可以用一個四位的二進位制數字代替,再加兩位休止符,每個漢字需要十八個字元。
宋清月不瞭解摩爾斯電碼,感覺用十八個字元表示一個漢字好像也可以接受,按照平均兩個字元花一秒的話,傳播一個字大概需要9秒,輸完一段50字的簡報大約費時7分半。
效率是低了點,不過總比從人工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快多了!
先做一條從王府到太原前衛的線路,主要作用是測量一下目前這種銅絲電線的電阻率,若是太高的話,有可能會發熱導致香蕉外皮融化,這時候就需要加粗銅絲的直徑。
宋清月跟李昭連續測試了十天,感覺直徑一毫米的銅絲沒毛病,這就寫了摺子去京城,讓老爹儘快動工了。
電報機的二號實驗機乃是七月下旬送達京城的,剛好,今年的數學競賽剛剛結束,乃是天氣最熱的時候。
與蒸汽發電機一同送往京城的還有兩臺宋清月手搓的電風扇試驗品,好叫皇帝在能夠享用電報機之前,先享用一下電機馬達的妙處。
皇帝在皇宮的西角門處造了一間發電房,專門安置蒸汽發電機,以及燃料。兩條你輸電線路,一條通往辦公的勤政殿,一條通往睡覺的養心殿,分別連線上倆電風扇。
這倆電風扇有多原始呢?
原始到連插頭都沒有,需要手工將兩根銅絲與發電機的火線和零線繞在一起,再用橡膠皮包裹住。
想要調整轉速、檔位也是不能夠的,就一個銅片做的扳手,扳到左邊將扳手下面的銅片插進包在下方木質外殼裡的一個銅質夾子裡,這就算通上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