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趙靜雯很興奮,她不知道怎麼形容此刻的心情。
本來她以為,自己只能作為韋智傑的外室,一直存在於世俗唾棄的尷尬中。
沒想到韋智傑居然出自氏族。
在桂省並不是誰都有資格稱呼為氏族。
氏族是曾經出過王族的望族,是曾經的統治階層。
近代雖然沒落,但是他們擁有完整的傳承。
不論是知識體系,關係網,底蘊,還是規矩。
特別是氏族的供養體系。
一直是桂省底層最羨慕的事情之一。
一般,氏族都有族產,每年春節時,會舉辦聚會,統計來年的開支。
比如誰家的孩子上大學,誰家的孩子結婚,誰家需要建房,還有孤寡老人,新生小孩等需要。
統計一個金額後,根據族產的特性來處置分配。
比如韋氏家族承包的山頭上,種滿了松樹。
有些已經有二十年的樹齡。
如果今年需要300萬,統計好後。
來年開春就會砍樹來賣,按需分錢,接著再種。
理論上,在族譜上的氏族人,從出生,成長,讀書,工作,結婚,建房,生病,孤寡等,都能獲得族產的支援。
這就是氏族的底蘊。
當然,這裡面也不是無限供應,還需要根據階層的不同,獲得不同的份額和數量。
比如有人考上大學,氏族會給兩萬元的費用,剩下不夠的部分,就由各自的家庭自己出。
又比如孤寡老人,一年會給300斤大米等。
只能算最低的保障。
到近現代,氏族融入開放,紛紛出山,到縣城做生意,或者工作。
韋智傑的父親,就是當上了小鎮上的中學教師。
吃上了國家糧。
老家只有主脈的大伯和一些分支守著。
氏族的族規中,族長有寫三個女人進族譜的權利。
韋智傑雖然現在不是族長,只是長孫,但他是下一任族長的繼承人。
他也有這項權利。
只要獲得族老們認可就好。
到了現代,想獲得認可很簡單,只要女方生一個孩子!
就可以直接進族譜。
簡單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