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們見到這一幕,也全都放下了手裡的鋤頭,湊了上去。
“也不知道這一畝的紅薯能有多重。”
“本官記得,方相說過是稻米的十五倍。”
“十五倍應當是最理想的狀態,我大乾土地貧瘠,想達到十五倍怕是不易。”
“南橘北枳,這紅薯在海外能達到十五倍的產量,在我大乾卻不一定......
在本官看來,能有個三四倍,方相就已是造福天下的不世之功,必將名垂青史!”
說話的是刑部尚書孫正英,也是方黨的核心成員。
此話一出,非方黨的百官都沉默下來,不再說話。
他們心裡明白。
這些人在提前鋪墊。
萬一到時候稱出來,產量並沒有比稻米高太多。
他們也能找出一堆理由,證明方相沒有誇大其詞。
之所以產量不高,要麼是農戶的問題,要麼是土地的問題,再不然就是氣候、施肥等等問題。
總而言之,絕不是方相的問題!
百官們心裡跟明鏡一樣,但不會說出來,更不會指指點點,說三道四。
畢竟權臣當道,他們能做的只有明哲保身。
君不見,之前忤逆方相的人,哪一個有好下場?
就連堂堂的一品太尉,至今還在天牢裡關著呢!
對大部分非方黨的百官而言。
不站隊,不諂媚。
既對得起他們讀的聖賢書,也能讓他們獨善其身。
何樂而不為之?
片刻後。
百官懷揣著或激動,或忐忑的心情,來到了農戶的身側,爭著往前擠,想要看一看,這紅薯的產量究竟能達到多少。
秦興言年紀大,走得慢,等到了跟前,前面已經聚了一堆人。
圍在外面的要麼伸長脖子往裡看,要麼發揮年輕的優勢,往裡硬擠。
有人連鞋被擠掉,都沒發覺,還一個勁的嚷嚷。
“多重?到底多重?”
秦興言見到這一幕,眉頭微微皺起,呵斥道:“都是朝廷的棟樑,吵吵鬧鬧,成何體統!”
畢竟是正二品的大員,聲音洪亮,氣勢磅礴,一下子就震住了百官。
不少人聽見秦興言的聲音,都下意識的往後退了幾步,讓出了一條道路。
秦興言表情嚴肅,冷哼一聲,道:“這還有點兒棟樑的樣子!”
說完,轉頭看向不遠處的方修,蒼老的臉上露出諂媚的笑容。
“方相,位置給您騰出來了!您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