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
今年的秋收,第一批紅薯剛好成熟!
按照那混蛋的說法。
紅薯的畝產量,能夠達到稻米的十五倍!
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也就意味著從此以後大乾再也不會陷入缺糧的危機!
農,天下之大本也!
糧食是一切的根本!
乾國之所以一直無法發展壯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土地貧瘠,良田太少!
以至於產出的糧食,還不夠餵飽百姓。
連百姓都喂不飽,更不要說重整軍備,發展商貿……
得讓百姓不餓了,他們才會想著做其他的事情。
乾國才能如她所想的蒸蒸日上。
“不需要有稻米的十五倍,只要有五倍,不,三倍,也足夠了!”
武明空一雙明亮的眸子,凝視田間的紅薯葉。
臉上雖沒什麼表情,心裡卻十分忐忑。
文武百官站在離女帝不遠的地方,看著勞作的農戶,臉上皆是露出悲天憫人之色。
有御史嘆息道:“田家少閒月,八月人倍忙,這些農戶真是不易啊!”
此話一出。
百官皆是深以為然,紛紛發出感嘆。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農戶雖目不識丁,不讀聖賢,卻也能位列四民次位,便因如此吧!”
“不易,實屬不易啊!”
感嘆了一會。
最先說話的那個御史,忽然有感而發,悲天憫人,當場賦詩一首,大聲道:
“田家少閒月,八月人倍忙。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此詩一出。
眾多御史紛紛望去,稱讚道:“白大人文采斐然,又心憂百姓,實在是我等的楷模!”
“哪裡哪裡!與辛苦勞作的農戶們比,在下只是一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看到這人間疾苦,有感而發,忍不住感嘆兩句罷了。”
那御史擺了擺手,仍是一副悲天憫人的模樣。
周圍各部的百官聽見這話,紛紛側目。
戶部尚書秦興言看著他,嘴上沒說什麼,心裡卻是罵道:“這幫狗孃養的御史,成天就知道動嘴皮子,真這麼可憐農戶,也不見你下去幫幫他們!”
各部的百官看著這幫御史,或多或少也都抱有同樣的心理。
就在此時。
方修的聲音忽然響起。
“白御史既然如此心憂百姓,今年這三百石的吏祿,就分給百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