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契丹皇宮。
耶律真覲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將宗信的話原原本本告訴耶律德光,一個字也不敢遺漏。
耶律德光聽得滿頭大汗,緊咬牙關。太狠毒了,簡直太狠毒了。若明年春耕之後真是揮軍南下,只怕會被人生擒。不過作為契丹皇帝,哪怕自絕也不能讓敵人生擒。
最後,耶律真還把自己的猜想以及宗信這時間所做的事全部告訴耶律德光,確實一位得道高僧不假。
耶律德光道:“依神武王所言,高僧在談講之時卿就在身邊,他是故意將計劃告訴你,讓你轉告孤王。莫非高僧並無十足把握,只想以戰略嚇退孤王不敢南下。”
“正是。”耶律真道:“以臣對宗信大師的瞭解,此人確實得道高僧不假,不願見天下大亂,刀兵四起。此人用兵如神,曾以一人之力阻擋李守貞義成軍八千人,又讓護法與趙閥的小子十九人打退預備軍六千人。若非此舉,恐怕中原又要改名換姓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宗信無意輔佐大遼,只是隨口一句提點便能讓契丹國力大盛,若是有心輔佐,不出三年孤王便能得天下。”耶律德光嘆道:“春麥生長極好,今已開花,只等結果。孤王從來沒見過大遼領土能長出這麼多麥子,每每見到心情無比澎湃。”
“回稟陛下,臣已經看過春麥生長,若無意外收成不比中原低。”
“嗯!說的好。”耶律德光每次談起春麥就無比興奮,就喜歡聽別人說春麥收成好。這話已經被無數人說過,但還是忍不住興奮之情。
大遼國土地勢較高,只有夏秋兩季溫度適宜,春冬二季極其寒冷。原本大遼就是以遊牧為主,不懂耕種,建國至今才三十餘年不停尋求耕種之法。經過多年努力,在吐蕃找到一些青稞適宜耕種,但產量極少,而且口感極差。
吐蕃人與契丹人非常相似,也是以遊牧為主,對耕種一竅不通。青稞是唯一喜歡的主食,但吐蕃人喜歡,契丹人卻無法下嚥。多數青稞都用來釀酒,要麼給牛羊馬匹食用。
那些所謂的高人也曾試種水稻麥子,但都失敗。因為南北溫差極大,而且北方少水根本不適宜種糧食,耶律德光一度放棄種糧的想法。
如今被真正的高人一語道破,如今春麥生長良好,怎能叫人不開心?只要契丹有了糧食,國力將會不斷膨脹。這或許是契丹走向真正強大的最重要一步。
“神武王……孤王想問,這宗信大師是否會來大遼?”耶律德光問道:“若他只是隨口迎合,倒不如將他綁來。只要讓他待在契丹國土之內,哪怕不為契丹出力,也不能讓他為中原出謀。”
“此事不必擔心,臣以為宗信大師並非出爾反爾之人,他說會來契丹就一定會來。”耶律真道:“宗信是臣所見唯一不仇視契丹的中原人,在他眼裡契丹人與中原人並無差別,確實得道高僧才有如此心境。但是……想要讓他為我大遼出謀劃策奪取中原恐怕也不可能。宗信慈悲為懷,只想天下太平不起干戈,但他卻深知人心不足,所以只能盡力而為。”
“難怪了……難怪他會把計劃告訴神武王,果然是為平息戰亂。否則依此計而行,孤王性命堪攸。”耶律德光忽然靈機一動,好奇問道:“此事或有轉機……中原人皆以為孤王不敢南侵,必定守衛鬆懈。若此時孤王反其道而行,忽然揮軍南下,豈不是打他們一個出其不意?”
耶律真眉頭一皺道:“臣以為不可行……宗信現在中原,若知陛下南侵或許會親自帶兵迎戰。”
“一個和尚而已,縱然有天下大計,手裡沒有兵權又能如何?”耶律德光笑道:“若是孤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下滄州,中原皆在我手。只要逐個擊破,諒他一個和尚也無計可施。”
耶律洪道:“陛下,臣以為神武王說的對,宗信此人神鬼莫測,臣以為還是先等他到我大遼再定天下。”
“二位愛卿說的倒也有理……此事孤王一定仔細斟酌。二位愛卿近幾年受苦了,孤王必定大大的封賞。”
“謝陛下。”
耶律德光不知為何,感覺天下就在手中,真想立刻將它抓住。如今就看春麥如何,只要春麥種收成好,契丹國策將改,有生之前統一天下並非夢想。
“神武王,孤王讓你查的那件事情怎麼樣了?還沒找到嗎?”
耶律真嘆道:“臣有負陛下厚望。”
“也不知是死是活……為了安全還不敢對此事公開,否則就算找到也沒用。”耶律德光道:“繼續找,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找到罪魁禍首,孤王要將他千刀萬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