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為何執意想要參加中原大戰?
因為慶忌知道,這一次中原混戰之後,天時地利人和,都將站在趙鞅那一邊。
當晉國正卿智文子荀躒死後,其副手中軍左趙鞅憑藉著在軍中的崇高地位,以壓倒性優勢繼荀躒擔任晉國新一任執政,結束了“智氏主內,趙氏主外”的政治格局。
從此,趙鞅內外兼修,徹底集中軍事、政治、外交、司法等諸多國家大權於一身,成為晉國趙氏家族繼趙盾、趙武后第三位正卿!
趙名晉卿,實專晉權!
從公元前493年起,趙鞅開始對晉國長達十七年的獨裁。
趙鞅的執政是晉國世卿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當然也要拜前任執政官智躒的生命偏短所賜。
荀躒的繼任者荀申是個才幹平平卻又有些固執的嗣卿,他無論是能力還是資格都與其父有著較大的差距,且生命力一般。
而韓不信、魏侈註定不會與趙鞅產生太大摩擦,趙鞅的獨裁也就水到渠成……
這是慶忌絕不能容忍的。
因為趙鞅這個人,不失為一代梟雄,其心胸、智謀,遠不是之前的晉國正卿荀躒、士鞅、魏舒這些人所能比擬的。
在趙鞅的執政之下,晉國必當恢復自己的霸業,加大對南方吳國的封鎖!
這讓慶忌如何能不忌憚?
但,跟晉國硬碰硬的話,吳國根本打不過……
慶忌不得不承認這一殘酷的事實。
吳國崛起沒有多少年,相當於一個暴發戶,即便財力充裕,兵革犀利,如何能跟實力雄厚,底蘊極強的晉國一決高下?
歷史上,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
晉國還一直存在。
難道,要讓慶忌苦等九十幾年嗎?
不。
趙鞅大概還有二十年的壽命,慶忌倒是有自信,能熬死趙鞅。
只是之後的趙無恤、智瑤這些後起之秀,也不是善茬……
再者說,慶忌豈能苦等二十年?
“鴻兒、恆兒,你們都退下吧。”
“兒臣告退!”
等到公子恆與公子鴻離開後,偌大的滋德殿中,就只剩下慶忌一個人,坐在那裡,陷入了沉思。
參與中原混戰,與晉國爭霸,毫無疑問這對於適才崛起,成霸主之勢的吳國而言,分外的冒險。
不過,吳國輸不起嗎?
不!
吳國輸得起!
只是一旦輸了,戰敗了,吳國就將面臨以晉國為首的中原列國的討伐,然後是各種各樣的時候圍追堵截。
這樣的結果,顯然不會讓慶忌滿意。
二十年太久,寡人只爭朝夕!
想到這裡,慶忌的目光,漸漸的變得堅毅起來。
他必須要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帶領吳國的精兵強將,參與中原混戰,打贏這場仗,肢解掉晉國這個龐然大物!
……
時值十一月,寒風凜冽,銀裝素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