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康熙和希吉爾說可以出宮後,就回到了乾清宮,然後才想到他還沒有告訴希吉爾可以出宮的條件,原本以為希吉爾馬上就會詢問,但是沒有想到希吉爾如此好性子,竟等到今天才來詢問。
康熙沒有正面回應希吉爾的話:“朕今日便帶你出宮。”
說著康熙讓希吉爾脫下宮服換上了常服,雖說是常服,卻也十分精美,穿上後映襯得希吉爾機靈乖巧。
很快便坐上了馬車,朝著宮門的方向出發。希吉爾進宮的時候不是這一道宮門,但是從這道宮門出發,卻有了進宮前的感覺,那是自由。
出了宮門後,便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很快的希吉爾聽到了小攤小販的吆喝聲。
“雞蛋雞蛋快賣完嘍!”
“自己家裡織的布匹,便宜賣便宜賣。”
其中還不乏有女性的吆喝,希吉爾困惑,她進宮的時候沒有路過如此有煙火氣的地方,所以也不清楚:“皇上,女性也可以出來做買賣嗎?”
康熙回答:“自無不可,但是那些做買賣的都是些窮苦人家。至於比較有地位的人家都不會讓自家的女性出來吆喝。不是因為我制止的原因,只是因為她們受孔孟禮儀的約束,所以就沒有出來。”注意到希吉爾的疑惑,康熙特地補充一句
原來如此,按照滿族姑奶奶在家中的地位便可見一斑。
滿族在沒有進入中原的時候,滿族姑奶奶不只是騎馬射箭,甚至可以接觸到家中的權利,只是因為進入到中原,為了讓漢人接受愛新覺羅氏的統治,所以執行漢化,滿族姑奶奶逐漸成為一個擺設。
希吉爾問起:“皇上,你有讓她們纏足嗎?”
康熙知道希吉爾所說的她們指的是誰,他想到這裡也是頭疼的很:“自然沒有,甚至我一而再再而三的下禁足令,這分明是為了她們好,可是她們卻不肯接受。”
希吉爾知道那些女子不肯接受的原因,因為她們接受了一向是儒家思想的教育,準確的來說應該是為了馴化她們而扭曲了的儒家思想,所以無法接受,那就再自然不過了。
哪怕是有少許的幾個人不肯纏足,也會被家族裡的人強行纏足。
康熙見著希吉爾沉思的樣子講道:“你便叫我三郎吧,在宮外不要稱呼我為皇上。”
希吉爾才發現康熙早就把自己的自稱給改了:“知道了,三郎。”
此話一說出口,兩人都有點羞澀。
三郎一詞,康熙沒有聽別人對他講過,希吉爾是他帶出宮的第一個人,在宮中的時候,哪怕是元後都只是稱呼他為皇上。
希吉爾更別說了,在入宮以前是個黃花大閨女,怎麼可能稱呼別人如此親近的稱呼。
康熙是要帶希吉爾前往酒樓,他先下馬車,緊接著在扶著希吉爾下馬車:“夫人,小心點。”
接受帝王的服侍,希吉爾恐怕是第一個人。
希吉爾下馬車後,環顧著酒樓:“三郎,這是哪?”
康熙:“這是我在前門大街裡置辦的一處酒樓,雖說是酒樓,但這裡的烤鴨味道乃是一絕。”
過了紫禁城外,那便是皇城,是住著皇宮貴族的地方。而皇城外是內城,住的是八旗的官兵以及家眷,內城外便是外城了,就是希吉爾現在的這個地方,而住的一般都是平民百姓。
也是出了內城才有這般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景象。
連康熙都稱呼得一絕,那味道自然是不錯。希吉爾嘗到烤鴨後,又起了挖人的心思。
希吉爾專注地看向康熙,直到康熙發話,讓希吉爾想說什麼說什麼,她這才說出口:“三郎,我可以把做烤鴨的廚師給帶回家嗎?”
這個家是什麼?康熙也清楚。不單單是將宮外的人帶回皇宮內很麻煩,況且,這個廚師放在宮外,可是給康熙撈金來著,要是他不在酒樓,那酒樓的生意就會差上許多。
但是宣嬪少有向朕請求,罷了罷了,康熙:“不可以,但我允許你將廚師的徒弟給帶回家,他應當也出師了。”康熙記得廚子之前跟他說過,他徒弟的手藝已經不遜色於他。
希吉爾自覺挽住康熙的胳膊:“謝謝三郎。”
宣嬪果真是見了美食就眼饞,都是為了這點吃的向朕請求,康熙是嫌棄的想,但是卻很自然的接受希吉爾的親近。
在酒樓裡沒有什麼熟套的賣身葬父,紈絝子弟鬧事的事情。什麼酒樓有什麼背景,在這皇城底下都知道哪裡是可以鬧事的,哪是裡不可以鬧事的。
康熙主動提起來:“聽說你哥到了京城,倘若你想看的話,那我便與你一起去。”
二哥,希吉爾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二哥了,她自然是想見的:“我想要去,謝謝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