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雖然因為浮海而來,兵力不多,他的部隊連同船員在內,總人數也才兩萬多,比李定國動用的部隊人數還少一半,所以鄭成功沒法對勃固發起總攻。
不過,佔領了河口海港後,利用緬甸人此前毫無防備、並未來得及破壞航道,鄭成功直接讓水師中那些中小型船隻,深入內河,逆流而上,一路狂飆。
雖然逆水行舟比較慢,日行只有幾十裡,但經過半個月的邊戰邊推進,還是順利跟李定國取得了聯絡,徹底打通了從勃固到阿瓦的伊洛瓦底江航道。
緬軍在沿江兩岸組織的多次反撲,都被鄭成功的堅船利炮擊潰。面對每艘裝有十幾門紅夷大炮的河海兩用戰艦,緬甸人那點武力根本就是白給的,制河權死死被明軍攥在手裡。
緬軍僅僅在阿瓦和勃固之間正中點的緬甸第三大城市彬馬那附近,給鄭成功稍稍造成了一些威脅。但李定國聞訊後以主力順流而下加急,同樣很快把釘子拔掉。
由此也可以看出,緬甸這地方,絕大多數都是爛地,只有怒江入海口的一小段三角洲平原,以及伊洛瓦底江中下游的河谷沖積平原,才可以養活數百上千萬數量級的人口。
以至於緬甸前三大都市,勃固、阿瓦、彬馬那,均勻分佈於伊洛瓦底江中下游沿岸,非常標準地平均五百里地一座大城,中間就只是偏僻小縣。
鄭成功和李定國會合後,緬甸戰役也就徹底進入了垃圾時間。
李定國得到了足量的伊洛瓦底江航運船隻,就可以把上游從怒江雲南段到緬甸臘戌、再從臘戌翻越皎山到阿瓦,以及最後從阿瓦順江而下入印度洋的後勤補給路線徹底打通。
而在此前的歷次戰役中,緬軍的四十餘萬作戰部隊,已經累計折損了將近三分之二,剩下那點殘敗之部也完全談不上有組織的抵抗。再想騷擾明軍的後勤路線,也無非是遭來一次次的反撲殲滅。
戰爭一直持續到小康六年的春季,到三月暮春之時,隨著勃固城被攻破,緬王莽白被殺於亂軍之中,緬甸的抵抗終於徹底崩盤。
只剩下幾個莽白的兒子各自為戰,懇求明軍和談,他們願意割讓土地,答應其他條件,只求別滅國。
……
軍事上的事情,李定國和鄭成功能夠決定,而最終的終戰談判,如何收場,肯定需要朝廷直接拍板。
所以莽白死後,他那幾個兒子的各自求和接洽意向,李定國也只能是讓人儘快往回傳遞。
饒是能用六百里加急的平原地帶都用上了加急,但考慮到那些翻山越嶺的地區,信使每天最多也就走一兩百里。最終還是花了不少時間,才把求和文書送到。
好在,南京朝廷倒也提前預估到了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早在這年新年正月剛過完,攝政王朱樹人就建議,說戰時天子應該南巡鼓舞士氣。
對於天子南巡的要求,儒家士大夫那一套當然是極力反對了。明朝自朱棣以後,也就一個堡宗御駕親征。
而堡宗被抓之後的近兩百年,儒家士大夫更是瘋了一樣找藉口不讓皇帝出門,每次提起就拿堡宗的反面教材作為例子。
歷史上,也就到了清朝之後,康熙、乾隆祖孫倆,仗著滿人弓馬得天下的傳統,可以把反抗的文官給壓住。
那些文官也是典型的欺軟怕硬,遇到跟他們講道理的漢人皇帝,一個個叫得比誰都響,而遇到拿刀子跟他們講道理的韃虜皇帝,就成了縮頭烏龜。
不過,朱樹人也是講道理的,他內心也知道,文官不讓皇帝出京,也有好的方面的考慮,主要是減輕財政負擔,畢竟皇帝出巡需要帶著整個朝廷一起出巡辦公。
平行時空康熙和乾隆的出巡,花的錢那可是海了去了,兩淮鹽商和江南四府織造都搜刮了多少錢才搞定,全靠清朝比明朝多了一個內務府體系。
所以,在朝政博弈的時候,朱樹人也一正一反開出了多個條件,用以說服文官集團的民意。
首先,他強調此番如果出巡,目的也只是為了儘快處理邊患,一旦南疆敵國有媾和的意圖,朝廷可以儘快回應,這樣仗如果能少打兩個月,省下來的軍費絕對抵得上皇帝出巡了。
其次,他還表示如果出巡,可以花內務府系統的錢,都有沈家朱家的皇商國企結餘承擔,不用花國庫稅賦的錢。
這兩點一闡明,文官集團出於省錢為藉口的阻撓,也就被徹底堵住了。連已經衰老養病的史可法,也難得站出來表示,這個事情情有可原,可以破例。
原則上得到透過後,朱樹人又補了一手恩澤百姓的部署,那就是跟兒子朱慈煜商量此番出巡的人員構成,要儘量壓縮編制。
二月初二龍抬頭那天,朱樹人就在南京皇宮裡,跟兒子攤牌了。
“大明此前近二百年,都因英宗當年被俘於瓦剌之手,而不許天子出京巡狩四方。父王如今求得這個機會,已是百年未有之恩典,突破了祖宗之法。
但既然出巡,省錢與民休息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出巡的時候,不能帶朝廷百官,如此隨行人員至少可以減少八成,護衛親軍也能減少八成,開支將大大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