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朱樹人前世混到三十來歲,工作中也不需要怎麼用到微積分呢?前世大學裡那點高速知識,穿越後要是沒個人提醒,都忘得差不多了。
這還真不是開逆向金手指——將心比心,一個人離開大學後三十年,或許大學裡學的很多結論性的東西還能記得。但高數題的具體運算解法,不摸著教材重新溫習一遍,那是多半做不出來的。
既如此,也就沒什麼好惋惜的了。
何況,歷史上的牛頓三定律算是牛頓本人從猜想到舉例到數學論證,一氣呵成。如今朱樹人和方子翎好歹分別完成了前一兩步,只是把嚴密性要求最高的第三步留到牛頓,也算是開了不小的掛了。
……
歷史上的艾薩克.牛頓,是在1665倫敦大瘟疫爆發後,選擇了去鄉下宅家閉關了兩年半,結果於1667年秋宅出了“微積分”這門新學科。
然後等劍橋大學在瘟疫後重新開校,驗證了他的成果後,立刻授予了他“盧卡斯數學教授”的席位。
(注:德國的萊布尼茨也在1672年發明了微積分,而且補充了很多牛頓沒有涵蓋的演算法和證明。這兩個人算是各自獨立發明了微積分,內容各有貢獻)
如今這一世,牛頓也算是因為“站在了更多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加快了進度,提前大半年完成了微積分的手稿。
朱樹人和方子翎一邊聽著對方的講解,一邊仔細看著手稿上的內容。
朱樹人因為有前世大學的基礎,如今算是重新撿起來,自然比方子翎反應還快得多。
而且牛頓的書面漢語水平、終究不足以讓他全部用漢語寫數學手稿,主要是有很多專業術語名詞,當時漢語裡壓根兒就沒有對應的詞,連英語單詞都是牛頓自己根據詞源邏輯自創的,所以想寫漢語都不可能了。
不過,這些數學單詞和符號,在朱樹人眼裡,障礙並不大。他草草翻閱後,雖然挑不出錯誤,但卻可以給牛頓提要求、畫大餅。
只見朱樹人隨口點撥:“你這個只是一般積分的演算法吧?其幾何等效本質,就是用來求解上下邊緣不規則的、由兩條函式曲線包裹起來的區域的面積。
但如果要指導工程設計實踐,我們還需要求兩個上下曲面不規則的柱體的體積,這就要用到‘二重積分’。推而廣之,
如果還要計算完全不規則體,連側壁都不規則那種,就該需要‘三重積分’——總之你這個叫‘微積分’的數學工具還有很大的深挖空間,想想怎麼推而廣之,增加其泛用性,才能真正造福人類。”
牛頓聞言,頓時就徹底震驚了。
他終於相信,剛才方院長謙虛的那幾句話,說“這些猜想的思路,其實一開始是攝政王殿下親自靈光一閃想到的。只是他日理萬機,沒時間處理科研,才只是提個想法起個頭,具體工作都交給下面的人”。
牛頓一開始覺得方子翎那是給朱樹人貼金,但現在他已經徹底毫無懷疑了。
攝政王殿下居然能看懂英漢混雜的數學表述和全部公式符號,而且一下子就能切中這個數學工具還無法解決的問題。
這一看就是一個非常有想法,高瞻遠矚適合給屬下壓任務的天才。雖然他本人未必會參與研發,但他很清楚人類的需求是什麼。
一個擅長問出有價值有意義問題的人,往往比擅長解答這個問題的人更值錢。
“噢,尊敬的攝政王殿下,您的睿智實在是在下平生僅見,我還以為你們需要很久才能理解微積分的價值……請原諒我膚淺的偏見。
您的指點太對了,我確實覺得這個工具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我一定會努力的!實在是太慚愧了,不知……不知憑我獻上的這個成果,能否說服您接受前面的條件、派出大明商船隊向英吉利國出口石炭酸、濃硫酸和砒酸氫納,
或許我這個成果確實還微不足道,但以後再加強完善,應該會很有價值的……”
牛頓居然已經開始卑微地擔心“自己獻上的數學成果不夠份量,不足以說服大明攝政王花成本、擔風險、打亂自己原本的節奏,賺這筆小錢。”
好在,朱樹人還是求賢若渴的。
他一擺手:“孤知道,不用解釋。這樣吧,你獻上的這個微積分,將來確實能有大用,但現在還不完善。
你願不願意與孤約定,留在大明求學、工作至少十年,期間本王自會比照科學院其他有卓著貢獻之人,給你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