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定國吳三桂殺到時,北方還有從通遼草原繞過來的明軍騎兵夾攻助戰,所以錦州清軍一上來就被明軍徹底包圍了。
錦州清軍一萬多人,在張名振運來的紅夷重炮轟擊之下,城牆三天之內就垮塌了,明軍蜂擁入城,斬殺數千人,清軍餘部不得不投降。
明軍這次倒是沒有再搞趕盡殺絕的事情,只要肯投降就允許投降,因為戰前朱樹人就吩咐過:這次不同以往,以往是削弱之戰,這次是滅國之戰。削弱之戰要儘量誅殺有生力量,而滅國之戰允許投降則可以瓦解敵人的抵抗意志。
更重要的是明軍不希望到白山黑水長期打遊鬥搜捕逃散的漁獵部落,還是要趁著清軍有最後幾座不得不守的據點,誘導他們投降合作。
但投降肯定也是有條件的,滿人全部會被罰為徭役,以後看改造誠意恢復為自由民。
從賊的漢人反正的,首先也要求全部剪掉辮子,然後還要甄別,如果有做偽官時欺壓同胞或者為虎作倀罪行特別嚴重的,也要酌情服苦役或者別的方式懲戒,視改造效果再定。
只要改造徹底,恢復對華夏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對大明統治的認同,滿蒙人也是可以給以自新之路的。
這也算是風水輪流轉了,曾幾何時多鐸想在江南搞留頭不留髮,現在經過十年奮鬥,終於輪到大明來草原上剪辮子。
……
錦州城被攻破,一萬多滿漢守軍被大明圍殲,對偽清的震動自然非常大。
但他們現在已經沒有資本對抗了,全族原本也就剩三四萬當兵男丁,錦州城一破,數千滿兵戰死,還有城內和周邊一些百姓被俘,清軍中的滿兵人口直接跌到了三萬大關警戒線。
這點人,怎麼可能反攻大明?能反攻的話這三年他們也不至於龜縮種田、往東北發展,開荒松嫩平原了。
豪格不得不召集全部主要將領,商討對策。
“明軍背信棄義,休戰三年後又啟兵端,我大清當如何對敵?眼下錦州已破。明軍先鋒與盛京之間,只剩兩道防線。
第一道是遼河河口的廣寧,諸位以為廣寧當不當分兵防守?若是不守,明軍就可以直接渡過遼河了,與盛京之間再無任何大河險要分隔。
明軍只要逆遼河兩岸而上,經過第二道防線的海州,便能直插盛京城下!”
清軍諸將面面相覷,嶽樂覺得不如死守盛京,不能再分散兵力了。
滿達海倒是覺得要依託遼河天險,再掙扎一下,因為如果遼河都守不了,盛京只會更守不了,如今的明軍火炮太犀利,舊式城牆的防禦效果基本上就是開玩笑的。
而鰲拜更是覺得,連死守盛京怕是都沒什麼機會,不如留下有用之身,徹底放棄遼河流域,退往松嫩平原,將來就指望寧古塔將軍的轄區維持大清統治。
後世的吉林省地界上,如今最大的城池還是吉林縣,至於後世的省城長春,眼下根本就是一個農村——
長春要到鐵路發明後,隨著羅剎人和倭國人在東北亂修鐵路,最後需要一個連線南滿北滿鐵路的樞紐,才催生了長春這座完全新生的城市。
在鐵路出現之前,松嫩平原上的政治核心,就只有吉林,那裡駐紮著寧古塔將軍,歷史上要再過幾十年才改名叫吉林將軍,而治所也會隨著滿清對東北的開發、漸漸往後世的牡丹江一帶移動(歷史上有新舊多個寧古塔,地方一直在變)
豪格聽了雙方的言論,一時還舉棋不定。
從安全性來說,儲存實力確實是最重要的,全族就那麼三萬滿兵了,老弱婦孺二十來萬,根本傷不起。
滿清統治下的遼東漢人人口,原本就有一百多萬,後來清朝放棄關內時,又擄掠了六十萬人口過來。後來又損失過一些,比如寧遠錦州等地被端就各自少了幾萬人口,這次錦州又被攻破又是幾萬人丁被擄。
但不管怎麼說,滿清治下加起來還有一百五十萬左右的漢人。
不到三十萬的滿人要統治一百五十萬漢人,已經超過一比五的比例了,滿人男人數量還尤其少,這局面本就及及可危,再跟明軍打一仗硬仗,那簡直就是坐在火藥桶上。
可是,如果不戰就放棄廣寧,海州,甚至放棄盛京,又實在說不過去,大清好歹也是一個帝國,是稱帝的,哪能不戰就放棄祖宗龍興之地呢,這比放棄北京城還難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