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六省加起來,人口總數恢復到了一千五百萬人。南方各省相加,則降低到了四千五百萬人。
這三年裡,整整七百萬原本出生於北方、因為災荒戰亂去南方當流民的人口,終於隨著北方的重建,又回到了北方。朝廷還給回鄉北方人福利,把因為戰亂和人口減少而荒廢的無主田地,重新劃撥一個保底面積分給回鄉平民,讓百姓都可以安居樂業生產。
隆武六年當年,北方的口糧就實現了自給自足。
隆武七年開始,朝廷設定常平倉收購餘量儲備作未來的軍糧,當年就在北方籌集到了兩三百萬石之多的餘糧——這個數字絕對是溫和購糧所得,並沒有任何急於求成,不用敏感聯想。
到了隆武八年,北方收購籌集的餘糧進一步增長到了七八百萬石之多,積蓄已經足夠再次發起一波規模達數十萬人的、持續一年以上的軍事行動了。
同樣,在這三年裡,南方的農業生產雖然沒有明顯的進步,但工商業和科技的進步卻非常明顯。
從笛卡爾這樣的科學家,到塔斯曼這樣的探險家、地理發現者,再到沃邦這樣的軍事工程學家,統統在開放的學術環境內,為大明效力。楊森.塔斯曼這幾年還不斷從剛剛結束了三十年戰爭的歐洲往大明挖人。
作為大明工部尚書兼科學院系統的最高負責人,朱樹人的大舅子兼同年好友方以智,也是竭盡全力,為下面的科研人員提供最好最包容的研究環境和硬體條件。
工程師們在化學領域的進步是最明顯的。自從六七年前、朱樹人第一次搞出硝化纖維,也就是火棉以來,那種新式無煙火藥原本生產成本很高,只能給線膛槍兵為主的少數先進、精銳部隊使用。此後火棉的生產效率、成本一直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觀。
現在,在中西合璧的團隊互相啟發下,加上嚴密的研發管理、優握的實驗室條件和激勵制度,土法制硫酸、土法制硝酸和最終的火棉生產,都提高了數倍效率,
如今大明絕大多數的後膛裝填火器,將來都可以統一配發無煙發射藥了,也算是一場質變的軍工實力升級。
而且化工產業的技術升級,對軍事以外的提升其實更大。能更低成本土法制硝制硫後,還有很多副產品可以被捎帶著弄出來。
朱樹人本人在這個過程中,也忍不住開點小掛,幫著提出了一些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導技術人員們的研究。
比如,他可以啟發工程師們,想象世界是由“無數基本微粒”構成的,有了西方科學家的加入,他們很容易就聯想到古希臘哲學中那種近似於“原子說”的假設,也就很容易理解這種想法。
雖然要具體接受,還得透過實驗證明,比如有人透過空氣燃燒實驗測氣壓、能證明自然界的空氣中有大約五分之一是“氧氣”,從而發現了這種助燃氣的存在,還提出了“原子”的構想。
當然,歷史上西方科學界從“單純原子說”到後來更接近自然真相的“原子/分子說”,還需要大半個世紀的努力。這當中主要是道爾頓因為堅持純原子論、不相信分子的存在,所以走了彎路,最後到拉瓦錫時代才解決。
但朱樹人既然可以直接報答桉,他就可以不經意設計實驗鼓勵工程師們更好的發現真相。
比如他只要動用一點前世高中的知識,讓工程師們想到去設計一個透過氧氣和天然氣燃燒後的氣壓比、體積比簡單,驗證反應前後氧氣的體積,和反應後二氧化碳、水蒸氣的體積比例,算出碳氫氧三元素在上述幾類物質中的原子數比例。
如果一個實驗不夠,那就再配合一點其他輔助配套的碳氫氧燃燒實驗,完全可以和大明科學院那些火藥研究單位的日常研究結合著做。
當然,考慮到朱樹人本人常駐北京,有些研究和開掛他不適合親自出面,而北京那邊又沒有配套的科研院所,未來幾年內朱樹人也不可能浪費資源去北方復刻一套自立門戶的科研機構,
畢竟如今科學發展還處在萌芽狀態,需要集中資源辦大事、群策群力互相啟發。如果另立門戶,很容易出現“重複造車輪”的科研浪費,明末的通訊條件也不發達,科研人員分散之後,很難即時獲取最新進展,容易瞎忙活。
所以,朱樹人的很多先知先覺,只能依靠他的側妃方子翎,以及他大舅子方以智的名義,挪到南京這邊來發現。
好在朱樹人已經是天降偉人,根本不需要太多名聲,也不用跟科學家爭什麼名分,所以借誰的口表述都沒關係。
幾年下來,在朱樹人的推動下,科學家們終於“自行”發現了原子和分子學說,認識到了微觀世界的最粗淺入門規律。
朱樹人把這些人從理論高度領進門後,後續的事情就容易多了。科學家們有了這種思維方式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好奇心自然就會驅使他們去合成更多的東西,把一大堆“容易摘取的低垂果實”紛紛拿下。
科學院中傳統研究醫學的部門,率先想到了用化學方法配合中藥礦物,提煉更精純的毒藥和消毒劑,還有其他的殺菌外用藥物,極大提升了大明的基礎醫療和公共衛生水平。
有了原始消毒劑的世界,傳染病和瘟疫的爆發率就能極大壓制。
而火藥生產部門,配合新時代的化學知識加成,也造出了更好的爆破用藥。哪怕遠遠達不到後世諾貝爾搞的炸藥的程度,但超越歷史上西方19世紀中前期的早期炸藥水平,卻是綽綽有餘的。
有了更好的民用爆破藥後,大明的各類基建工程,修橋築城造路,成本都低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