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剛到時,陝西賬面上還有人口三十萬,實際上可能會多一些,因為有流民隱戶、各處結成山寨自種自吃(當時陝西的山賊也沒東西可搶了,所謂做賊就是圈一塊地自己種自己吃,不給任何人繳稅而已)
吳三桂要供給軍糧,當地的三十萬人口哪裡夠他壓榨?山賊也不肯重新當順民,當時天災也還沒結束,兩年廝殺下來,又折騰掉一半多人口。
最後只剩下十幾萬平民,被吳三桂徹底收編軍事化管理,整個陝西一個自由民、流賊都沒有了,只有死人和吳三桂麾下的軍屯戶。
所以,如今陝西全省,倒也依然有三十萬活人,但這三十萬裡,有一成多是關寧軍的戰兵,還有五成是關寧軍家屬,剩下不到四成才是被征服軍事化管理的本地平民。
不過完全軍事化管理下來之後,吳三桂才算是勉強能不讓屬下再大規模餓死。因為當地人再想流竄式耕種、破壞式耕種也沒機會,被徹底管死了。也就是“小國寡民”,總人數少到了一定程度,才允許這樣精細化管理,但凡人口超過五十萬,他這樣都管不起來。
在這樣艱難度日的大環境下,當吳三桂得知,方孔炤手上有他急需的玉米和土豆種子時,他當然會眼紅。
河洛的清廷督撫自己都種不過來、不肯給他,吳三桂就趁著去年秋收後、方孔炤又一次派人來接觸時,有棗沒棗打一杆地提出了自己的需求,當時也沒抱多大希望。
誰知方孔炤內部請示了一下後,居然很快就給了吳三桂答覆,表示願意給他玉米種子。這讓吳三桂大喜過望,對於南京的大明朝廷的信任度,又提高了一截。
而方孔炤這麼做,當然也是請示過朱樹人的,最終實際決策者就是朱樹人。
朱樹人是這麼想的:既然清廷已經在淮北和山東小範圍種成玉米和土豆,那最多經過三五年的繁殖擴散,每次儘量留種,最後肯定能覆蓋到整個北方的。
種子的繁殖是每年乘以至少十幾倍的幾何級數增長,甚至更快,這是控制不住的。
所以給不給吳三桂,吳三桂最終也都能得到,無非是打個時間差。現在給,還能跟吳三桂多做做人情,拉攏示好一下,說不定能爭取過來。就算不成功,這個損失也是可控的。
朱樹人只是給方孔炤額外提了一點要求:要吳三桂拿玉米種子的時候承諾,五年內只自己在陝西種,私下偷偷種,別讓清廷其他督撫知道,也不許把種子賣給其他清廷督撫。否則他要是毀約在先,大明自然會曝光他和大明之間的其他勾連!
只要吳三桂不把種子賣去山西、河北等清廷實控區,不增強韃子的綜合國力,吳三桂自己在陝西關起門來種糧食自己吃,是不太會影響北伐大局的。
吳三桂有求於人,當時自然也只好答應了這個條件,他覺得自己都種不夠,哪裡可能對外輸出,何必做這個惡人呢。
如今,已經是隆武三年/順治四年七月,吳三桂從方孔炤那兒弄來的大批玉米種子,也已經在關中平原上大規模收穫了。
直到收穫之前,被他軍事化強令播種新作物的軍屯農戶,都還大多心情忐忑。當地百姓窮苦閉塞了多年,也沒機會去外面開眼界,對任何新事物都是不信任的,全靠刀槍逼迫著他們種、不種就要直接處刑,才強推了下來。
現在總算收穫,居然還是個豐收,終於讓吳三桂在陝西徹底站穩腳跟,獲得了民心,也解決了軍糧問題。
陝西再殘破,畢竟那麼大地皮呢,只要人口少到了三十萬,廣種薄收每人管好幾百畝地的話,總歸能養活自己的。
有了餘糧再慢慢把水利重新整治起來,在北邊植樹造林或者退耕還林還草治理沙化,總有活路的。
……
可惜,吳三桂偏偏就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在他跟方孔炤達成玉米種子秘密交易後,第一次豐收季時,遇到了多爾袞發來的旨意,
“邀請”他派嫡長子吳應熊去北京“學習滿洲禮儀、騎射,以融入滿洲高層圈子,量才擢用”。
這如何讓吳三桂不緊張?他還以為是自己跟方孔炤眉來眼去的事兒,終於被多爾袞抓到把柄了呢。
他趕忙打聽鄰省的大同總兵姜瓖有沒有送兒子去京城,得到的訊息卻是讓他愈發緊張:姜瓖已經毫不猶豫地送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姜瓖都送了,那不說明多爾袞這是針對所有人的嘛?又不是針對他吳三桂一個!
但吳三桂不敢賭,因為他很快聯想到了一個數年前他親耳聽到過的同類桉例:
八年前,當時的崇禎朝兵部尚書楊嗣昌,就在張獻忠降而復反時,把其他所有當年曾經跟張獻忠一樣被熊文燦招撫的軍閥的子嗣,都招去南京國子監讀書……
當時楊嗣昌可是也掩飾過的,明面上沒說,為了騙鄭芝龍把鄭森(鄭成功)送去,還苦心積慮讓沉廷揚也把沉樹人(朱樹人)送去。
今日多爾袞之舉,憑什麼就不是學楊嗣昌?姜瓖憑什麼就不是這個時代的沉廷揚?他吳三桂憑什麼就不是這個時代的鄭芝龍?
猶豫再三,考慮到這幾年觀察下來,他覺得大明的國力,隱隱然已經重新超越了清國,朱樹人治理下的南方井井有條,軍工進步也是神速。
他和朱樹人多年前還有點交情,既然雙方一直還留著一條溝通的路子,騎在牆頂往哪邊滑都行,那就索性扯旗吧!
……
隆武三年七月初四,吳三桂收到了多爾袞的旨意,把傳旨使者在西安拖了大約十天八天,穩住對方以拖延起兵的準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