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江寧鎮兵工廠上馬之前,朱樹人評估過,光靠大冶那邊的兵工廠,兩年內最多也就製造兩三萬支“武昌造”。
現在江寧這邊也起來了,雖然最初產量肯定比不上大冶,但到隆武三年底,兩邊加起來至少能造五萬支新式滑膛步槍了。
線膛槍佔用的產能會比滑膛槍更多數倍,以目前的技術成熟度,至少生產七八支滑膛槍的人力、裝置工時佔用,才能換來生產一支線膛槍。未來磨合成熟後可能會高效些,但如果要追求螺旋膛線纏距問題,還是會有反覆。
總的來說,朱樹人對未來再次開戰時,線膛槍部隊的建設規模預估,也就控制在幾百上千的程度,比滑膛槍至少低一個數量級是肯定的。
……
工業和軍工部門就這麼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地種田,時間也很快進入了隆武元年的九月。
秋收農忙的時候,馬鞍山鐵礦的擴產建設也一度放緩,少佔用流民人力,把那些季節性的勞工都放回去收穫莊稼。只等入冬農閒後,再加快進度。
反正休戰期可能至少會持續兩年,朱樹人也不用太急。經歷了此前多年大災,農業生產始終是最重要的。
隆武元年的中華大地,雖說連年災害潮還沒過去,北方至少還能連續災荒兩三年,但南方相對而言已經提前緩解了。
畢竟寒冷為主導致的災害,總是南方先緩解的,此自然之理也。
今年南方至少完全沒有出現蝗蟲,也沒有出現大的瘟疫,各地的衛生治理工作做得都還行,此前那波連年大疫後,百姓大多也有點免疫力了。
寒冷致災的主要方式,還是水旱為主,尤其是旱。但南方地區多年的恢復性水利建設,極大緩解了這個問題。
相比之下,北方清廷控制的地區,農業水利系統幾乎已經是徹底崩潰,有些省諸如山、陝那都幾十年沒修過水利了。
所以秋收結束後,朱樹人浮光掠影瞭解了各省上報的情況,南明各地基本緩解了饑荒,軍糧籌集工作還能小有饒餘,不得不說是否極泰來,大明在承受了那麼多年災厄後,總算是轉運了。
至於北方,今年的人口衰減估計至少又是百萬量級的,餓死、瘟疫死、自發組織對抗韃子被殺死,三項加起來至少過百萬。還有額外數十萬量級的北方百姓,會持續南逃進入大明控制區。
按照多爾袞現在的竭澤而漁頻率,估計順治二年到四年,北方人口起碼比順治元年累計再下降三百萬。到時候多爾袞控制下的總人口,估計也就一千五百萬出頭了,被奴役漢人至少被壓榨到一千二百萬以下。
南方的大明朝廷有了點餘糧後,朱樹人自然也不會閒著。雖然如今對清的大規模用兵不會恢復,但部隊要強化訓練,新整編的南直隸、江西和浙江兵要磨合出戰鬥力,也不能完全沒有實戰演練的機會,哪怕剿剿土匪也是好的。
】
所以朱樹人就琢磨著,趁著即將到來的冬季,以及明年冬季,或許可以對南方尚未歸化的地區,進行小範圍的肅清,順便也是根除內患,進一步團結凝聚力量,強化朝廷的控制力。
搞點兒類似後世老山輪戰的小規模戰鬥練練兵,成本只要不比軍隊日常脫產訓練高太多,也是可以接受的——
當然,朱樹人絕對沒頭鐵到想在這種年頭去進攻越南,那玩意兒就是個泥潭,當初蒙古和朱棣也都耗費了多少人力財力,絕不是現在的朱樹人該考慮的。
朱樹人想到的,是趁著冬天涼快,可以進一步對尚未完全控制的雲貴地區,進行一番整合,順便把李定國、孫可望這些原先失身西賊將領和部隊進一步跟正牌明軍磨合好。
東南邊,或許也能趁著冬天,讓鄭成功把荷蘭人前年才徹底佔領的大員地區,重新收復一下,這才算是徹底把南方打造成完全體嘛。
歷史上,明末大明朝廷倒是一直沒能控制大員,但荷蘭人也並非一直完全掌握。直到崇禎十五年之前,大員島上都是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的勢力都有,分別在島嶼南部和北部的重要海港盤踞。
崇禎十五年之後,荷蘭人才算是徹底用武力驅逐、迫降了島上全部的西班牙人,如今才在全島站穩腳跟兩年,所以現在去打,難度絕對比歷史同期要容易的多。
歷史上,鄭成功又過了十六年,才籌劃收復大員,那時荷蘭人已經經營全島近二十年了,赤嵌城打狗港這些地方的西式城堡要塞也建設了十幾年了,自然強攻難度大得多,害得鄭成功只能是圍困斷糧為主,赤嵌城最後的守軍也是餓得不行才投降的,其紅夷大炮炮臺根本不是被明軍強攻攻破。
要是提前十六年去打,大員島上哪來的赤嵌城等炮臺要塞?如今都還是些木頭柵欄的簡易工事呢。(西班牙人1628年就在島上修建了“聖多明各城”,是個西式石質炮臺要塞,但是荷蘭人1643年強攻消滅西班牙人時,是炮轟炸爛才攻進去的。1644年開始荷蘭人在原址上試圖重修,就是後來歷史上的“安東尼堡”,現在才荷蘭人剛開工後的第二年)
考慮到這些利好因素,九月份的時候,朱樹人就決定召集主要心腹將領和幕僚,討論一下這兩年的冬季行動,為雲貴和大員的整合訂立一個時間表,
而且還必須兼顧節約成本,不能導致國庫空虛,不能影響將來抗清的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