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靈異小說 > 國姓竊明 > 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

第297章 守敵之所必攻 (第2/3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網遊之逆天飛揚 盛唐大救星 凰妃之一品嫡香 穿越大夏,我靠打獵發家致富 從零開始 頂級大昏君 娶個前朝公主,讓我復國嗎? 穿越種田忙 高武三國:我大哥是劉備 瘋批美人詐屍後,靠種田暴富了 最強喪屍傳說 末世超神直播間 二皇姐沒想到有一天靠忽悠上位 魔法少女與可變式戰鬥機 一覺醒來,我成了豪門惡婦 雲端迫降 壞小貓惡毒值拉滿後 強撩!重生後,禁慾大佬撩上癮 快穿之我給炮灰當大腿 手握穿越交易群,潑天富貴進家門

若是朱樹人還能從水路直接由長江江面給江陰送去援軍,則我們此前的一切總結反思,調換方略,都會成為無用之舉!要打江陰,首先就必須好好規劃,如何防止江陰守軍從長江水路得到增援、讓沿江而來的明軍,不得不跟我們野戰!”

多鐸是掌控大局的,此前他也沒怎麼細想過打江陰,自然概念模湖,他也不恥下問:“你們可曾細細謀劃過?具體該當如何注意?且拿地圖來!”

張存仁倒是提前想過這個問題,等旁邊的侍衛拿來地圖,他立刻就指著地圖給多鐸分析:

“王爺請看,其實我軍前幾天,也已經對江陰一帶做出過騷擾性的進攻,想看看能不能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就快速擴張我軍的佔領區。

但江陰那邊守衛嚴密,以輕兵遊騎滲透分割無法奏效,這才停頓下來。不過此番若是我們以主力重兵去攻,多半還是有機會的。

而江陰一帶之所以難滲透,關鍵在於明軍在那兒分作了三部——居中的,便是江陰縣城,此地扼守了長江南岸兩山之間的平原低窪地帶。

江陰縣以北,一直到長江邊,是黃公山,常州知府閻應元提前分兵在黃公山上險要之處設寨,且黃公山一直延伸到長江邊上,還有深水泊位,所以要圍攻黃公山要塞是不可能的,會跟這邊金山寺一樣,遭遇明軍水路援軍直接從江面上源源不斷運進寨。

我們如果要攻打江陰,就得以一部分圍城兵力,穿插到黃公山以南、江陰城北牆以北之間的狹窄地帶,分割這兩部明軍,專注於單打江陰縣城,而不去跟黃公山明軍消耗撕扯,對黃公山只管圍而不打。

若是江陰縣城危急,黃公山明軍為了救援城內守軍而主動下山與我們野戰,則正中我軍下懷,正好利用我大清野戰無敵之利,將下山之敵圍點打援殲滅!”

多鐸聽得很仔細,也藉著張存仁的詳盡剖析,靠著平面地圖就把當地的地形想象腦補出來了。

江陰城北的黃公山一帶地形,後世看官或許也不太理解,但只要舉一個例子,就能讓人形象腦補了:

黃公山那地方,一直到抗戰時期,都是江防要塞,37年日軍在10月底就基本打贏了淞滬會戰、但是最後到了12月份才打進南京,搞了慘無人道的暴行。中間這段時間差,日軍其實主要就是在啃黃公山上的江陰要塞。

能讓1937年的日軍攻打相當時間的要塞,可見當地之險要。

至於後來抗戰結束,到渡江的時候,江陰要塞也是發生過激烈戰鬥的,不過常凱申的部隊提前被地下組織滲透策反了,這才一舉拿下。

而這地方之所以是江防咽喉,也因為江陰一帶,是長江下游江面最狹窄的位置,看看後世的百度地圖都知道,造江陰大橋那地方,長江江面只有堪堪一公里寬!

抗戰時,日軍海軍其實八月份就試圖利用長江一路逆流侵擾南京,但就是被江陰要塞黃公山炮臺所阻,一直拖到十二月江陰要塞失守,日本海軍才能透過(當時我國海軍也在江陰要塞江面自沉了很多船堵塞航道)

長江在這裡之所以窄,肯定是有地理原因的。

主要是上下游的江面兩岸,都是平原江灘,沒有地貌束縛長江,水面也就寬漫。而到了江陰城北,黃公山一直插到江邊,把長江夾束得窄了。

這樣一座一直插到江裡的山,當然可以確保山北坡直接有臨江深水碼頭,那是斷然不可能被陸軍封鎖的。

這些事情如今雖然都沒發生,但地理特徵是古今一致的。

多鐸聽了張存仁的分析之後,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立刻定下了“只阻斷黃公山營寨和江陰縣城之間的交通,但絕不主動進攻黃公山營寨”的基調。

解決了這個注意事項後,下一個注意事項也一樣變得順理成章起來,張存仁繼續分析:“與黃公山同理,江陰縣城南還另有一山,便是江陰縣與無錫縣之間的界山惠山。

惠山雖然地形並不如黃公山險要,但其背後有廣大的腹地無法被我軍掌握,我們若是強攻惠山,無錫明軍可以增援,而上游南京周邊的明軍主力,也能從天目山背後迂迴、再渡過太湖,源源不斷增援無錫和惠山,我們是不可能徹底包圍當地的。

偽常州知府閻應元,此前似是還得了史可法允許,開掘了太湖經無錫縣西的運河一段,利用當地運河水位略低於太湖和長江江面,放水淹沒了數十萬畝低窪田地,導致除惠山等高處外,其他無路可繞,都是澤國。所以,我軍也只能放棄對南路的進攻,同樣唯獨只能專注於江陰縣城。”

張存仁這段話,多鐸乍一聽還不太理解,主要是有些技術細節他沒法想象——為什麼連線太湖和長江的這一段江南運河,水位會同時既比長江還低、又比太湖還低?以至於明軍只要挖開運河堤防,可以直接放水淹沒低窪地帶?

張存仁不得不又多解釋了幾句:原來,古代修大運河時,就非常擅長利用水位的落差能降低行船成本。

在無錫太湖和長江之間的運河,其實是有兩條相距很遠的獨立河道的,從南往北航行的漕船,開的是一條靠東邊些的河道,而從北往南走的漕船,開的是靠西邊一些的另一條河道。

這兩條河道中,東側從南往北航行的河道,選取的等水位點,是太湖一側水位高、最終注入長江的點水位低,注入長江更偏下游的位置。如此則運河水天然會有一個從南往北流、從太湖裡往長江裡流的速度,漕船都不用怎麼撐篙划槳,順著水流趟就行了。

而從北往南航行的河道,選取的注入長江的點,在更上游,那個點的長江水位是比太湖水位高的,北來的漕船,順著往南流的水,也就是從長江流向太湖的水,直接趟也能趟進太湖。

這樣的南高北低加南低北高雙河道設計,確保了每一條運河航道,都有一個水位比中間河段高的勢能源,只要掘開中間的河堤,立刻就能放水淹沒低窪地帶。

南往北的河道,掘開後太湖水就會淹進來。北往南的河道,掘開後長江水就會淹進來。

所以此前閻應元根本不用多少施工量,在清軍剛剛渡江的最初幾天內,就搞定了這事兒,非常神速,讓清軍想輕騎狂飆偷襲逾越都來不及。

甚至當時還有幾隊清軍騎兵斥候,因為趕上了明軍決堤放水,在往惠山、無錫滲透時,直接被來了個“水淹七軍”,只可惜規模太小,被淹的只是幾小隊斥候。

而閻應元這麼做的成本,無非是無錫縣和江陰縣大約幾十萬畝的良田受到影響。但相比於放縱清軍滲透往無錫、蘇州等富庶之地,導致江南糜爛的後果來說,這點代價是完全值得的。

首先水位也不深,百姓也被提前疏散了,並沒有淹死人,當地人都被閻應元轉移進江陰縣城和無錫縣城助戰死守。

至於農田,如今剛好是冬天,莊稼已經收割完了,要是能在明年春耕之前滅了多鐸,然後重修河堤慢慢排水,明年這些田還能種。最多隻是種不了那些需水少的高價經濟作物了,只能種水稻,就當提前充分灌既過了。

考慮到如今天下災荒頻頻,全部改種水稻也不是壞事,少賺點錢,多解決點吃飯問題,豈不美哉。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