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這邊投敵的稍少一些,因為只有兩個府被李自成的南路軍劉芳亮佔領,沿途裹挾到的人也就少得多,劉澤清的山東明軍主力是選擇了退讓的。
最後再加上京師三大營的投敵人數,說李自成這幾個月裡,招降了至少八萬原明軍地方部隊,那是毫不為過的。
只是這些明軍的戰鬥力就無法保障了,他們在崇禎手下時糜爛至極,只有白廣恩和馬科的人有點戰鬥力。歸了李自成也不至於立刻就變身牛逼,而且裝備情況是不會得到改良的,李自成也不可能憑空變出武器來武裝這些新附不久的降軍。
所以,截止到崇禎十七年二月初,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實有農民軍戰兵近二十萬、其中精銳老兵約六七萬。明軍降兵八萬,總戰鬥部隊實打實有二十八萬之多。
六萬先鋒拿不下山海關,那就繼續增兵!把八萬明軍舊部,外加部分相對年輕力壯的壯丁都拉到前線,是完全有可能的。
吳三桂估摸著,自己最終可能要扛住十幾萬大軍的進攻。至於二十八萬全上,那倒是不可能的,李自成肯定會留一些魚腩守住北京城,還要確保天津衛大沽口和其他沿線要害節點,加起來也得佔用十幾萬人。
李自成軍隊那可憐的後勤補給能力,也不容許他們直接把二十萬人堆到山海關前線。
此前闖軍打到哪兒,都是一路吃到哪兒的,幾十萬人靠自運糧食,根本不可能運得過來,需要不停屠城那些不迎闖的死硬百姓補給。
順天府到永平府之間的防區,卻被吳三桂相當程度上堅壁清野了,山海關周邊的存糧搶不到,對李自成的兵力投入也是一個打擊。
李自成也知道自己必須速戰速決,最後他最大的倚仗,也就只是北京城破後,弄來的那堆紅夷大炮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明末各方勢力中,紅夷大炮數量最多的勢力,反而是滿清,據說到崇禎十七年時,滿清全國上下竟有超過兩百門的紅夷大炮,誰讓黃臺吉當政這十幾年,實在是太重視紅夷大炮,太捨得下血本了。
滿清之後,原本紅夷大炮第二多的勢力就是鄭家,第三才輪到大明朝廷。而如今這個時空,天下紅夷大炮最多的勢力,當然是南方的朱樹人了,他種田多年,紅夷大炮數量已經比滿清還多了,足足能湊出超過三百門,質量還比明軍清軍的都好。
大明朝廷中,九邊守軍又佔了一半以上的紅夷大炮存量,吳三桂這兒又是重中之重,佔了九邊炮兵一半的規模,大約有三十門。
而李自成拿下了北京周邊武庫,還有河北山西投降邊軍的裝備,再加上闖軍原來多年的積攢,也有了超過六十門的紅夷大炮。
山海關戰場上,每天雙方都是幾十門紅夷大炮對轟,場面蔚為壯觀。
雄峻的關牆也在實心鐵彈的反覆轟擊下搖搖欲墜,好多地方都條石夯土撲簌崩落,城牆東缺一塊西塌一點。
李自成的先鋒大將是劉宗敏,李自成本人如今還沒趕到前線親自督戰,但劉宗敏也是揹負著弒君罪責的,所以很清楚絕對不能讓吳三桂翻盤,催督攻城也就非常賣力。
每每看到山海關城牆有塌陷處,哪怕只是夯土崩落形成土堆緩坡、並未徹底坍塌,他也會下令士卒不計生死從緩坡處奮勇衝殺。
一群群的大順軍將士,包括被拉來的明軍馬科部降軍炮灰,就這樣行屍走肉一般頂著吳三桂軍的兇勐攢射往上勐攻。
吳三桂也不得不派出一批又一批敢死之士堵口,在轟得半塌的牆口坡頂肉搏,這些敢死之士都是挑出來的,不乏吳家、祖家的家丁帶隊,還都給配備了鐵札棉甲。
“殺闖賊!為先帝報仇!”吳家家丁高喊著口號,殺聲震天,腰刀翻飛,長槍亂刺,一次次把闖軍的衝鋒頂下去。
激戰中,一些馬科部下的原明軍將士們,看著曾經的友軍變得如此悍勇,也是氣勢為之一奪。
尤其吳三桂給這些近戰士兵的鐵札棉甲,都提前做了處理,要不就是挑選原本就白色布面的甲胃,要不就是最近這十幾天臨時加工額外縫了一層白色棉布面,著實把“慟哭六軍俱縞素”玩到了極致。
這一世吳三桂根本就不認識陳圓圓,他堅持抵抗只是為了家族集團的利益,為了遼西將門的利益,而對外宣稱就只是為了他忠於先帝忠於大明。
還別說,讓他這麼一宣揚,山海關明軍倒也被包裝成了一支看似堪比劉琨祖逖的正義之師復仇之師。馬科的部下打著打著,竟有不少士卒覺得羞愧欲死,成批成批崩潰後逃,
劉宗敏派來督戰的闖軍都攔不住,又怕進一步激化降軍和闖軍老營的矛盾,一時只能挑選幾個帶頭的殺了立威,不敢處罰太過。
又是連續數日激戰,打到山海關攻城戰的八七天傍晚時,連李自成本人,都終於帶著數萬後軍援軍,親自抵達了山海關下。
看到劉宗敏花了五十門紅夷大炮攻城、攻了整整八天都沒拿下,他也是頗為惱怒,忍不住問責:
“山海關縱然雄峻,有那麼多紅夷大炮轟牆,也早該轟爛了,為何還不能拿下!”
劉宗敏也是無奈:“大王,吳三桂部曲實在悍勇!我也不知他們為何突然變得如此死忠於崇禎。
我軍紅夷大炮前後轟開過好幾個缺口了,但吳三桂的兵馬硬是能牆破而不退,派數千死士堵口,在缺口處跟我軍肉搏鏖戰,還都是白盔白甲給崇禎掛孝,
我本想調動馬科、白廣恩的舊部去肉搏消耗人命,誰知馬科、白廣恩舊部都差點崩潰譁變了,故而遲遲未下。”
李自成焦躁得如同野獸,他旁邊的宋獻策也是滿臉憂色:
“這可了不得了,斥候已經來報,多爾袞的清軍從別處破口入關了,斥候是日行三四百里飛馬回報的,就不知多爾袞幾日能到此地了。大王還是做好野戰迎擊的準備吧,要提防被多爾袞和吳三桂夾擊。”
——
ps:畢竟是沒有主角勢力出場的戲份,純屬天下其他三方軍閥狗咬狗,只能流水賬一點快速過掉。但各方實力變化也得盤點一下,免得出結果時太突兀,所以,就這樣處理了。
也怪我寫書蝴蝶效應太多,各方勢力跟歷史同期相比變化太大,不盤點不推演的話,讀起來出入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