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科科長單辛童打了半天鍵盤,又對了幾個資料,臉色微微有點變色,輕聲說了一個字:
“咦?”
然後又跟助手一起噼裡啪啦重新打了一遍算盤。
對於老財務來說,一家三甲醫院的流水是很驚人的,所以一個急診科的資料並不會讓她太過驚豔。
但讓她微微有點吃驚的是,如果按一個科室,一天的收入來盤賬,急診科的營收就不得了了。
老郭同志第一個忍不住了:
“小胡,趕緊說說,急診科第一天的資料怎麼樣?能不能算出個大概的利潤來?”
對領導來說,流水大並沒有用,因為這是公賬,流水是不能挪作他用的,只能存銀行,所以是“死錢”。
但利潤就不一樣了。
利潤屬於醫院集體的,是院長或者他這個書紀可以隨意支配的,也是可以發放職工補貼或者用於裝置引進的。
這才是關鍵。
陳棋這時候也放下了保溫杯,豎起耳朵想聽聽這個年代的利潤能有幾個點。
】
在陳棋前世2022年所工作的醫院,幾次醫改過後,藥品都是零差價的。
也就是藥品不能賺錢,進價多少,賣給病人也是多少。
這個“藥品零差價”改革對病人是絕對有利的,但於醫院去是非常不利的事情,因為取消了藥品加價15%的利潤後,這一塊損失慘重。
所以醫院要求醫生的是多開檢查費、治療費、手術費,或者中藥費也可以,因為中藥相當賺錢。
但嚴格限制醫生開西藥,甚至搞出來一個“藥佔比”的考核來給醫生戴緊箍咒。
就是看你醫生一個月的業務,如果藥費多於檢查費治療費,對不起,你醫生看再多門診病人也是沒有功勞,反而還要扣錢。
但如果一個醫生狠一些,病人來了就開一大堆有用沒用的檢查,或者像中醫科那些做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療,幾貼中藥費收你幾千塊錢,那醫生的獎金就大大滴高。
這是因為檢查儀器就擺在那兒,大不了就是花一些電費和材料費。
有可能你100萬的檢查費裡面,利潤就高達80萬,這樣對醫院來說,錢就來了。
而你哪怕開100萬的藥品,你的利潤卻是0,醫院還要貼上人工和運輸費用,虧本虧到姥姥家了。
這也就是後世醫院的領導喜歡外科的原因所在。
因為外科手術賺錢呀,術前檢查種類繁多,一大筆收入到手。
手術費就是靠醫生的手藝,幾千也好,幾萬也罷,這都相當於是純利潤,成本不過是部分麻醉費,連手術器械都是可以反覆用的。
術後因為需要監測病情,加上出院需要評估手術效果,這又是一大堆檢查。
相比較內科,內科是純粹靠藥物治療的,一入院就是一大堆輸液,一大堆口服藥物,問題是藥品是“零差價”,沒錢賺呀。
陳棋為什麼想在消化內科試點“內鏡手術”,還不是因為手術能賺錢,也讓內科有個利潤增長點嘛。
醫院利潤有多少,具體到80年代,其實政策比後世寬泛多了。
後世有這個局那個局管著,什麼物價局、衛生局、食藥監局、發改委等等都可以干涉你醫院的收費和管理。
而在八十年代,上面的領導就一個,衛生局。
並且衛生局屬於“弱勢局”,因為局裡沒錢撥給各個醫院,各個醫院都是自負盈虧,所以局裡的權威是下降的。
反之,醫院領導的權力是很大的。
具體到醫院的收費上面,80年代初和中期,和80年代末又有所不同。
比如陳棋當黃壇衛生院院長和四院院長期間,藥品和手術費的定價很死,國家管著。
那時候看個感冒可能就是幾角錢,生個小孩十幾元,甚至幾元錢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