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鄉下的貿易,全靠趁墟。
每到墟日,鎮圩上都熙熙攘攘,人頭攢動。
山裡面的人要將山貨挑出了賣,再買一些生活用品回去。
他們路途遙遠,往往天還未亮便出發了,然後要在鎮圩上吃午飯。
有些大方的會下館子,省吃儉用的一般就會帶一些乾糧,或者在攤子上買一點吃食填肚子。
當大人們從鎮圩上回去的去時候,家裡的小孩都會等在路邊望眼欲穿,因為一般的大人們趁墟回來,都會買一些零吃給家裡的小孩。
一粒糖或者一塊餅,一隻包子。
古代鄉下這種叫“等路”。
其實就是現代所說的“手信”。
他們做的雞蛋菜餅,便宜又能飽肚,完全做“手信”。
秦蓁蓁有靈水,可保證她的雞蛋菜餅美味無比。
如果價錢公道,應該可以賣出去賺到錢。
蘇寧高興之餘又有點擔心:“那你會不會太辛苦了?”
秦蓁蓁哈哈笑:“有你們幫忙,應該不辛苦的。”
“就這麼說定了,明天我們去擺攤,賣雞蛋菜餅!”
“好!”
蘇寧拉著蘇丞趕緊跑去弄乾的芭蕉葉。
古時候沒有膠袋裝食物,用油紙的話,成本又太高。
乾的芭蕉葉,不用錢,採取容易,又不容易破,用來包雞蛋菜餅,最好不過了。
如果買得多的,就用大塊的芭蕉葉包起來,然後放到他們的包袱裡面。
如果只買一小塊的,就用一小塊芭蕉葉包起來,拿在手上吃,就不容易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