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信宮中舉行“慈善宴會”的時候,劉榮正帶著曹壽、衛青等人在長安城中探訪災情。
他還不知道,自己捐贈萬金的舉措,已經一舉收穫了竇太后的歡心。
劉榮站在城頭之上,只見源源不斷的災民向著長安城湧來。
關中人口過百萬,能夠居住在城中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百姓還是生活城外的鄉村之中。
鄉村之中,災情往往更加嚴重,得到的救援最少。
朝廷的糧食有限,只能優先救濟城內的百姓,以免發生動亂。
於是,為了活命,人們不約而同的向著長安城湧來。
他們知道,只有在這裡,才能夠得到食物,得到一個活命的機會。
短短几天的時間,長安已經人滿為患。
到處都是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災民。
偌大的長安城,儼然成為了煉獄之城。
。。。。。。
劉榮望著黑壓壓的人群,心情十分沉重。
這種場面他還從來都沒見過。
他前世生活在物質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
由於高產農作物、化肥、農業機械的推廣,人類從來就不會缺糧食吃,饑饉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了。
穿越之後,他更是直接成為了當朝皇子,是位於金字塔尖上的統治階層。
每日奢靡富華,紙醉金迷,還曾見過人間疾苦。
如今,驟然見到如此多生活在飢餓邊緣,垂死掙扎的百姓,他大受震撼。
不是說文景之時是盛世嗎?不是說長安糧倉中的糧食常常多到腐敗不可食嗎?
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的災民呢?
劉榮不解。
衛青出身社會底層,對於生活的殘酷有著清晰的認識。
他解釋說,朝廷的糧食雖然多,但是老百姓手裡的糧食其實並不多。
一年之中,他們能有半年不餓肚子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剩下的半年就要靠各種野菜、麩糠度日。
看著劉榮疑惑的表情,衛青繼續解釋道。
一個五口之間,最多也就耕種幾十畝地罷了。
為什麼這麼少呢?
因為能夠用牛耕地的是少數人。——牛的價值不菲,養牛也是一筆開支,註定了只有少數人家裡能夠有牛。
大部分人家還是靠人力在耕種,人力有窮時,這就限制了耕種的面積。
一畝地的糧食產量能有二三石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在雨水不好的年頭,一畝地也就收成一石糧食。
如果是租借的地主的土地,一石糧食就得交半石的租。
另外,還得給朝廷交稅。
雖然這些年朝廷的賦稅連年降低,目前已經降低到了三十稅一,但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除去了租稅成本,百姓們剩下的糧食就更少了,因此常年捱餓,吃不飽肚子。
衛青說,他小時候在平陽縣放牛的時候,就常常捱餓,還是來到平陽侯府之後,這才能夠吃飽飯。
。。。。。。
劉榮聞言,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