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前走,就是享殿,也就是供奉著漢文帝神位的祭祀大殿。
這裡的祭祀複雜些:劉榮先是獻上了祭品(犧牲、酒水等),焚香並插在香案正中的香爐之內,跪地拜了四拜。
然後,劉榮起身,從身邊的負責守廟祭祀的官員手中接過玉帛,恭敬的放在香案之上;再接過一個酒爵,舉過頭頂,將爵中酒傾倒在地上,跪地拜了四拜。
隨後,劉榮起身,又重複了三次這個動作,每次放在香案上的東西都不一樣,稱之為“三獻”,後面的動作都是一樣的,將酒爵舉過頭頂,倒在地上,跪地拜四拜。
三獻之後,一個負責禮儀的小官用一種奇怪的語調唸了一篇祝文,劉榮也聽不懂是在說什麼,反正又臭又長就是了。
唸完之後,他將這篇祝文燒了,從祭祀的祭品上取下一塊肉,讓劉榮吃了,祭祀算是告一段落。
。。。。。。
穿過享殿之後,劉榮又陸續經過了幾個宮殿,好在每個宮殿的禮儀都十分簡單,耗時並不多。
他一路前行,不多時就來到了漢文帝的陵廟所在。
這裡十分接近漢文帝的棲身之所。
秦漢時期大多數墳墓都會有封土,但漢文帝的陵寢是個例外,沒有封土。
因為他本人提倡薄葬,所以特意吩咐不許奢華,不設封土。
所以劉榮在此處看到的,不過是一些鬱鬱蔥蔥的樹木而已。
這些樹木之下,隱藏著的建築絕不比之前劉榮所見到的地面建築少。
地宮、外藏坑、附葬墓、陪葬墓、祭祀坑等全都被埋藏在了地表之下。
其中最重要的位置,就是漢文帝的長眠之地。
他被梓宮、便房、金縷玉衣、黃腸題湊等天子葬具所包裹,這些東西偶有賞賜親近諸侯、重臣使用。
秦漢以前,貴族們一般只在宗廟中進行祭祀,俗稱廟祭。
從秦漢開始,才開始有了墓祭的的傳統。
漢代認為,“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處”,在這裡進行祭祀太應該了。
劉榮緩緩來到了帝陵之畔。
到了這裡,劉榮的心既激動又緊張,他還是第一次和漢文帝如此親密接觸呢。
劉榮走著走著,忽然聽到了哀嚎之聲,嚇得他毛骨悚然。
媽耶,千萬別有粽子啊!
走到近前,他才發現原來是叔叔梁王劉武正在此處放聲痛哭。
原來劉武剛剛祭祀完成,正趴在地上哀嚎。
“父皇,孩兒來遲了啊,請您恕罪——”
“父皇的陵寢遭到損毀,是兒子們的過失——”
“父皇,您知道嗎,我想死你了——”
他哭的傷心欲絕、撕心裂肺,訴說著對漢文帝的思念之情、請求漢文帝原諒他們兄弟的過錯,簡直是聽者傷心,見者流淚。
劉榮站在後面靜靜地看著劉武表演,心中暗道:“寧可真是個帶孝子。”
他一個穿越者,自然無法理解劉武對於親生父親漢文帝的感情。
漢代以孝治天下,皇帝和諸侯王們就是典範。
劉武三兄弟都是至孝之人,從諡號中就可以看出。
劉啟是漢孝景帝、劉武是梁孝王、劉參是代孝王,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
三人中,又以劉武最為孝順。
據說,他每每知道竇太后生病,常常難過的“口不能食,居不安寢,常欲留長安侍太后。”
因此,竇太后對梁王十分疼愛(太后亦愛之),總想著讓小兒子當大兒子的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