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這話一出,把馮一博弄得都是一愣。
難道她這是怕今日過後就沒上殿的機會?
這番舉動,看起來就好像要藉著新皇剛剛登極,群臣不好駁她這個新晉太后面子的機會,為我儘量加官進爵?
可惜,她似乎低估了滿朝文武對於爵位的謹慎。
也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的威信。
“請太后三思!”
“馮將軍救太后和陛下於為難,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也不好壞了規矩啊!”
“太祖定下組訓,非開疆拓土之功,不許國公之位!”
元春的話一出,滿朝文武就群情鼎沸,紛紛上前勸說。
就連本該支援她的開國一脈都表達了不滿。
這其實倒也在情理之中。
國公之所以尊貴,可不僅是靠著皇帝的敕封。
常言道:打鐵還需自身硬。
如果救駕就能封國公,那是對“國公”二字的侮辱!
不說別人,就連李守中都站了出來。
“臣請太后收回成命!”
他朝丹陛一拜,苦笑道:
“臣明白太后和陛下為馮將軍所救,此舉是對馮將軍的感激和認可,也理解太后想要厚賞的心情,但凡事過猶不及,國公之位不可輕許啊!”
北靜郡王難得出聲,此時也來到丹陛前一拜,溫潤的聲音響起。
“當初史侯家的鼏公,為了救駕身死,也只封了侯爵,如今馮將軍雖功勞不遜於史侯,但……”
他的話聽著委婉,可任誰都能聽出言外之意。
史湘雲的父親史鼏為了救駕都死了,也不過是蔭封一個侯爵。
馮一博雖然也救駕了,但人還在不是?
開國一脈出聲,新晉勳貴也沒閒著。
白家錦這時也上前,附和道:
“不錯!如今除了開國的八位國公,就只有太宗時期封過慶國公一人,還請太后三思!”
慶國公和二代榮國公賈代善是同時期的人,也是一起受的敕封。
如果說賈代善沿襲了榮國公,除了因為功勞,也有幾分祖上的顏面。
還有幾分恩蔭之意。
那慶國公的功勞,可就是實打實的了。
大魏太祖末期,太宗初期,大魏就是這兩人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疆拓土。
不僅將河套還有遼東一帶,全都收歸大魏。
還將韃靼人遠逐漠北一帶。
可惜隨著榮國公仙逝,慶國公闔門自守,不預政事。
這幾十年的功夫,韃靼諸部又漸漸恢復了元氣。
這事其實並不在馮一博的計劃之中,因此一見事不可為,他也忙上前道:
“多謝太后和陛下的青睞!救駕之事也是適逢其會,我相信滿朝文武任誰遇到這樣的情況也不會袖手,此乃人臣之本份,又豈敢覬覦國公之位?”
元春見他也上前推拒,就有些悻悻的擺了擺手,不滿的道:
“既如此,那就按你們說的,改封楚國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