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輿與弟子們來到了鐘山。
入眼時,頓時被鐘山的景色所吸引。
只見那高山峰逾霄漢,脈貫莽蒼;山勢累疊,氣象雄偉。
那雲煙嵐影交界之處,更是流水浮光不斷,變化無窮,如夢亦幻。
只是,上山的道路,盡被流水所阻,不知何處攀登。
“夫子,這裡也太美了!”
仲明不由說道。
他所說的,也是諸多弟子們都想要說的。
王輿的弟子,也都追隨他跨越山水,遊覽諸國。但是,卻仍然為鐘山的景象驚歎。
此處稱之為“人間仙境”亦不為過!
然而,王輿卻和弟子們不同。
他邁出迷障,看到鐘山時,也因這景色而感到讚歎。
但他仔細斟酌過後,卻又發現,鐘山的景色,並不是單純的或“雄壯”,或“幽雅”。
鐘山的景色,有萬千恢弘,瞬息萬變。彷彿那光影波動之處,透露著天地宇宙的某種玄機一般。
僅僅是觀賞這鐘山的氣象,王輿竟然若有所悟。總感覺這鐘山孕育著某種造化。可是定睛一看時,又什麼都捉摸不到。
“不愧是聖賢所在之處。”王輿撫須,眼中更加炯炯有神。
他非凡人,故能洞悉鐘山的神韻。不過,王輿也並未得道,所以也無法真正看破鐘山的本質。
老者說他是聖人,隱約的,是帶有幾分戲謔的感覺的,他是稱讚王輿的剛正德行和崇高理想。
但是,在老者的眼中,大同之世終究只是一個泡影。真正的大同,是違逆天道大勢的,王輿的行為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正直”。
當然了,這是道路不同。而從對“造化”的理解上,王輿也並未得道。
他還在“求道”!
類似他這種理想主義者,雖然內心堅定,但在做法上,卻仍然是有些迷茫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王輿的學問已經夠多了,卻仍然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道”。而他的所有理念,都是基於“道”的前提而產生的。
這就是他來此地的目的。
恰如,昔年孔子已是當世大賢,但仍然前後三次拜訪老子一樣。
道路雖不同,但“道”,或者說“造化”,卻是相同的。
事實上,王輿來的不錯。縱使老者不認同他的大同之世,他也不會認同老者道路。但老者的“造化道”,卻正是他所追尋的,最接近“大道”的後天之道。
可惜的是。
老者並沒有與王輿論道的興趣。
“爾等正衣冠,切不可怠慢聖賢。”
王輿對弟子說道。旋即,當先正冠執禮,朝向鐘山。
他在氣度、禮儀、恭謹上無可挑剔。力求不怠慢聖賢,旋即才遠遠地拜山:
“在下王輿,字坤厚,求見點燃星辰之聖賢。還望聖賢不吝開門,指點一二。”
王輿的聲音傳向鐘山。他的聲音並不大,但料想,那位“聖賢”既然派出了飛鳥引導,定然能夠看得到。
果然,隨著聲音,鐘山的一處瀑布緩緩分開,翻飛騰挪,進而漸漸地積蓄到山腳之處,竟然形成了一條小河,原本的瀑布支出,則出現了一條寬闊的山道。
山道雖然蜿蜒,但卻極為寬闊,並行數十人亦不在話下。
王輿大喜。這山道的顯露,自然是代表了那位“聖賢”願意見他們。
他當即帶著眾弟子,從山道向上而行。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