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大涼話的幾位首領都不由得點了點頭,雖然未能完全取信,但也算釋去他們的疑慮。
項陽心中一動:“其實還有更快的驗證辦法。”
“我等本就是針對南疆而來,你們的目標也是交州鄭氏,既然天意讓我們撞到一起,那就是要做出一翻大事情!”
“只要你們願意聽從我們的計劃,現在就能重創交州軍,達到你們上岸的目的,同時我們也能在朝廷之中立下大功,皆得其利,如何?”
眾首領眼前一亮,感覺項陽的主意更好。
對方看起來就不是好惹的,現在自己承認乃是大涼特使,更讓他們肯定這些人上過戰場,說不定還是大涼軍的大將。
南疆之人,本就對於男女之別看得很輕,女子也有上戰場當首領的,南海之島就更不用說了,對於楚清清等人並無輕視。
他們覺得項陽等人既然是專門針對鄭氏而來,自然有對付他們的辦法,不妨先按他們的計劃行事。
最重要的是,他們要指揮自己等人行動,必定要跟眾部族戰士在一起,也就不需要擔心這些人瞎出主意之後偷偷開溜。
假如在行動過程中,發現他們有什麼不對,根本不是大涼的使者,隨時可以取他們的性命。
幾個首領又一合計,非常爽快地答應了項陽的計劃,唯一的要求是,要將項陽等人分開。
出謀劃策的項陽與楚清清跟他們的首領們在一起,孫月影等人另行安排,但大漢保證不會為難她們。
這也是
(本章未完,請翻頁)
正常的防範手段,項陽稍一撇眼神兒,一旁的楚媛對他緩緩點了點頭。
有楚媛跟他們在一起,再加上楚家的幾位好手,對方即使人多勢眾,想要無聲無息地解決掉他們也是絕不可能的。
項陽不動聲色地透過各種話術佔據了主動的位置,他們顯露出的見識與談吐,使得南海眾人不自覺地以他為中心,聽從他的各種安排,同時也服氣於他的指揮。
這帶給項陽極大的便利,比如說他可以輕鬆地從南海部眾們的口中搞清楚,他們從登岸到現在與交州軍的戰事情況,交州軍的戰力判斷,兵力分配,南海郡的防衛情況以及……項陽本人最在意的稻米情報!
沒錯!
他們終於從南海部眾的口中得知了稻米的存在。
一切都如項陽所料,在這個世界也存在著稻米這種作物。在南海之地,甚至包括交州的部分地區,都有稻米生長,而且產量非常不錯,達到一年兩熟的地步。
據那個名叫葛那夫的大漢所述,他們的百姓都不需要專門地耕種,只要在合適的地裡把稻米一撒,然後睡著大覺就能等到完全成熟。
當然了,此時的稻米還沒有經過任何的品種改良,完全就是野生野長,在口感和香味上肯定不能跟項陽穿越前的時代相比。
不過對於大涼的百姓們來說,能填飽肚子就是最重要的,就是好糧食。最多在往中原推廣的時候,需要花費些精力和時間來改變他們的飲食習慣。
楚清清則在旁邊聽得目瞪口呆,沒想到這世上真的有稻米這樣的作物啊,陛下執意往南探尋是有意義的呀。
只不過,陛下不是一直生活在北方嗎?剛剛才領軍南下進攻荊州,而且也就打到江陵一線為止。
楚清清到現在都搞不懂陛下是怎麼知道要南下尋找稻米的。
項陽心中最惦記的事情終於有了確實的訊息,那就先放到一邊,專心思考怎麼對付交州軍,怎麼打上一場勝仗堅定雙方的合作關係。
除了葛那夫等少數人之外,多數南海部眾卻對於直接擊敗交州鄭氏抱著極為悲觀的態度——大涼朝廷如果派來一支大軍,那就另當別論了。
既是因為之前他們已經跟交州軍交過手,吃了大敗仗,也因為他們已經認識到,在交州地域內,鄭家太強大了。
鄭氏當初為何被逼南遷很難知曉,不過他們南遷已經長達百年以上的時間,紮根很深,與許多的家族結姻,影響力非常大。
自從鄭家打敗了交州本土的各個諸侯,成為交州之霸,他們隱藏在水面之下的影響力瞬間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讓鄭家得以快速穩固他們的統治,化解潛在的矛盾。
現在在南疆,只有極少數的山中部族對鄭家採取仇視對的態度,大部分部族要麼與之友善要麼互不侵犯,根本不能指望他們來反抗鄭家。
所以,將來大涼軍要平定交州,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最多能得到少量的部族與南海部眾作為助翼,作戰難度絕對不會小。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