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可以從各地徵調勤王兵保衛京師,立即化險為夷。
今非昔比,如今的民變已經成燎原,戰火蔓延到中原各省,朝廷除了要調動備用軍之外,還動用了許多北方的邊軍。
傾盡全力圍剿,留下了不少的隱患。
關寧鐵騎抽調到中原戰場,不僅使得邊防呈現空虛狀態,清軍說破牆而入就破牆而入。
還戰死,傷殘了許多精銳邊軍。
期間有大批的邊軍,因為崇禎大手一揮的裁軍旨意,紛紛下崗再就業,加入了錘匪以及其他流寇的隊伍。
朝廷士卒的“質量”越發的拉胯。
張獻忠、羅汝才的受撫、李自成大部被剿滅只是一個假象。
伴隨著賀今朝大破川兵的訊息傳來,失了智的崇禎也顧不得其他。
或者說以崇禎為首的大明高官們缺乏足夠的估計,在攘外以及安內的抉擇當中猶豫不決。
總想著兩手託所有,可有些事情,同時進行只能是一地雞毛。
可最終是剿兵難撤,敵國生心,如何能兼顧安內與攘外?
崇禎看著楊嗣昌道:“你是說皇太極會配合賀今朝出兵?”
“極有可能。”
“那我大明應該如何處置?”
面對崇禎的詢問,一向機敏的楊嗣昌並沒有給出肯定的回答,而是講了講歷史的例子。
東漢建武時期,月蝕火星,當年無事,次年匈奴八大部大人呼韓邪單于向大汗求和。
光武帝把此事交給公卿商議,公卿們都認為天下初定中國空虛,夷人是假裝不知道,絕不能答應議和。
但是五官中郎將耿國力排眾議,引用漢宣武帝舊事(呼韓邪單于歸漢,引眾南渡陰山附近)。
主張接納單于的議和請求,以此率領四夷完復邊郡,被光武帝採納。
緊接著楊嗣昌又舉例子說唐憲宗時月蝕瑩惑,當年魏博鎮田興來降,李絳請求推心置腹撫納結以大恩。
唐憲宗採納這個建議,派人到魏博鎮宣慰,以錢百十萬緡犒賞士卒,六州百姓減免一年的賦稅。
不等朝臣喝問,楊嗣昌又舉了一個相反的例子。
那就是宋朝七月月蝕熒惑,次年興師滅北漢,徵契丹連戰連敗,宰相上書說攘外先安內。
楊嗣昌的言論一出,舉朝譁然。
就華夏傳統政治皆是注重以史為鑑。
明朝君臣對於宋朝處理遼、金的關係頻頻失誤十分滴敏感,因此對後金的議和一直諱莫如深。
楊嗣昌借古喻今,不就是想與大清議和,專心安內嗎?
這讓注重夷夏之辨的官員十分的難受!
當然後續清廷入關後,這群人還不是十分的痛快,給大清名正言順找出了理由?
楊嗣昌的這幾個例子,當即就有人站出來,指責他別有用心,屢次引用歷史典故別有用心。
引用漢光武帝招撫塞外匈奴的故事,就是想要與清人互市封賞。
引用唐憲宗宣慰魏博鎮故事,企圖藉此伸張招撫清人之說,是國賊。
引用宋朝接連戰敗的故事,企圖藉此伸張不可對外用兵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