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帝的內臣,太監高起潛派了一個算命的瞎子叫周元忠,由六個人陪著,前往沉陽議和。
皇太極遠征朝鮮未歸,自是諸王招待這位大明使者,然後讓他帶回了一封信。
大致內容就是督促大明採取有效措施實現和平,其實清廷內部自是曉得大明是不會輕易做出議和的舉動。
只會給皇太極送去討伐大明的藉口罷了。
面對如此內憂外患的場景,兵部尚書楊嗣昌主和。
但按照目前的情況,他也不敢明說。
大明哪有那麼多的兵力和錢糧,再去支撐雙線作戰了?
如今賀今朝已經要全佔陝西,他手握山陝兩省之地,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北錘王。
西北有狼煙。
中原腹地幾十萬流寇作亂。
遼東皇太極打完朝鮮之後,蠢蠢欲動,不是打蒙古就是要打大明。
他們都在劫掠大明的戰事當中,嚐到了巨大的甜頭。
可以說大明如今真正當了風雨飄搖之際,哪還有那麼多精力分別對付?
流寇和坐寇已然成為大問題了!
楊嗣昌同崇禎一樣不敢表明自己的態度,只是想從皇帝那裡得到支援。
他就利用皇帝剛剛結束讀書的時機,引用孟子的話。
“善戰者服上刑。”
孟子前面說為爭奪土地而戰,死的人遍地都是。
為爭奪城市而戰,陣亡的躺的滿城都是,這就是人們說的帶領土地來吃人肉。
這樣喜歡戰爭,如孫臏吳起那樣的人應該服重刑。
要是一般人大多聽不懂這種話,都是文盲。
但崇禎沒少讀書,自是明白楊嗣昌話裡沒說出來的意思。
他回覆那是列國之間的戰爭,今天是一個屬國要跟我們打。
即使不能消滅它,也不能出此下策,以後不要在這樣講了。
楊嗣昌連忙承認自己有罪,但是又藉著月食火星等天象大談議和之事。
宣大總督盧象升是主戰派,認為建州必不可款。
崇禎聽完主和派的話,嘴上不承認,但心裡是有所動的。
他招來盧象升進京在平臺詢問與清軍該當如何相處?
盧象升自是高聲回答,陛下命臣督師,那臣唯有戰而已。
崇禎立即就變色了,呆愣了很久,極為不高興的道:
“朝廷原來也沒有說招撫,主張招撫的都是外臣。”
盧象升直接就打斷了議和的希望,說了三個大逆。
清兵逼陵寢以震人心,趨神京以憾我大明根本,分出畿南,掠我豪郡,扼我糧道。
安裝最新版。】
如此嚴重的事情,難不成就招撫了事嗎?
大明先帝顏面在哪?
京師百姓戰心何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