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培植親信太監外,李曄也在“少郎團”裡考察可親信之人。
少郎團,是個籠統的說法。
具體來說,都是些出身貧寒、自幼被養在禁宮邊緣的年輕藝人,總共兩百來人的規模,其中有唱戲的伶人,有擅長歌舞的男舞伎,有會舞花劍的劍師……
人數最多的,當數擅長打球或踢毽等運動的陪玩少郎。
當然也不一定。
因為哪類人更多,完全取決於天子個人的喜好。
比如前任天子唐僖宗李環酷愛馬球,少郎團內便八成都是打馬球的。
原天子李曄喜好蹴鞠,他們便都紛紛改行蹴鞠。
博取天子開心就是他們存在的唯一價值。
李曄依據原主留下的記憶,首先在少郎團內明確了一個親信,左車兒。
左車兒幼時父母親族全亡,流寓長安街頭,靠乞討為食,十三歲時偷東西被官府捉拿,因年歲太小,免於處罰,反倒引起了萬年縣令好奇,後發現他有馬球天賦,便進獻給酷好馬球的唐僖宗,進了少郎團。
左車兒十三歲才入宮,屬於半道加入,又因臉上刺有“竊”字,自然被少郎團內的其餘人排擠。
可其餘少郎們很快便敗下陣來。
他們這些長在宮裡、只會專研如何取悅他人的藝人,如何是自幼混跡街頭、憑偷盜打殺謀生的左車兒的對手,跟左車兒這頭獨狼比起來,他們不過是群綿羊罷了。
或許正是左車兒身上這股子野性,原主對他青眼有加,不但讓他做了少郎團內的管事,還一直對他格外禮遇,與其餘少郎不同。
左車兒自小混跡街頭,信奉士為知己者死,對原主自是死心塌地。
李曄繼承了這份“遺產”。
但只有左車兒一人顯然是不夠的,李曄還得從少郎團內考察出更多人來……
……
……
朝堂上。
張濬和孫揆兩名主戰派中堅面聖無果,且他們退下來後,都閉口不再提興兵河東之事,其餘朝官們自然也就懂了,也都閉口不提。
恰逢禁內又有傳言流出,內供奉張承業趁天子駕臨三清殿之機勸諫罷兵,並因此獲得了天子的寵信。
張承業是誰,朝臣們並不關心。
最多不過又是個野心勃勃的閹貨罷了。
但他們也都明白了,天子是下定決心推翻之前的決議,罷河東兵事。
於是,曾激烈討論了整整一月方得出的戰事計劃被徹底擱淺,連那封草擬好的詔令,也被堆放進秘書省的角落裡吃灰了……
李曄照常兩日一開延英殿。
他一般都只高坐御座上,很少開口。
他還在熟悉他的天子身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