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這幾場戰鬥,義軍的傷亡極重。
韃子雖已日薄西山,但其軍事實力還是十分強大的。
除了當年藉以橫行天下的回回炮外,韃子還製造出了銅火銃,這是一種早期的火炮。
義軍與韃子對戰,尚未短兵相接,便已死傷大量兵士。
尤其是攻城時,那幾乎就是拿人命去填。
在攻下寧國府後,李飛下令暫且休養生息,好好消化已經打下的地盤,高築牆、廣積糧。
他在戰後慶功時,當著眾兵士的面宣佈了此項命令。
並告訴眾兵士,為了減少將士們的傷亡,他打算返回光明頂,匯合五行旗,一起研製出比韃子更厲害的戰爭利器。
聽了李飛此話,眾兵士充分感受到了教主對他們的關懷,心下感動不已,對其更加忠心。
朱元璋等人也為李飛的仁義折服,這個命令從戰略上講,也是無比正確,自然奉行不怠。
雖然如今義軍軍勢漸隆,但東面和南面是韃子軍在虎視眈眈,東南面有張士誠掣肘,可謂四方皆敵。
張士誠是江浙一帶的大豪紳,以販鹽起家,錢糧充足,人馬眾多,屬於一方割據勢力。
此時若肆意擴張,步子邁太大,分散了兵力,便很容易翻船。
張士誠雖與明教同為起義軍,但他跟明教沒關係,反而與明教互相敵視。
雙方皆視對方為自己逐鹿天下的頭號勁敵。
李飛用幾個月時間,徹底將明教東部義軍的軍心收攏到自己手中,甚至包括朱元璋等人。
如今他們也只是李飛麾下的一群將領而已。
……
辭別朱元璋與徐達常遇春等人後,李飛率眾西返。
如今距離離開光明頂,已過去大半年,想必總壇早已重建完成。
是時候回去做最後的準備,與韃子決一死戰了。
這日,李飛一行剛剛離開應天不到三十里,忽聽得路旁樹叢中傳來“叮叮”兩下異響。
下一刻,從林中呼啦啦湧出三四十人。
這些人皆身穿寬大白袍,白袍角上赫然都繡著一個火焰之形,竟是明教中人的標誌。
只是看那些人,個個身形高大,面容輪廓較中土人深,卻是一群番邦人士。
為首的是兩男一女,兩個男子身形較高,最高那人虯髯碧眼,另一個黃鬚鷹鼻。
那女子一頭黑髮,和中土人無異,但眸子極淡,幾乎無色,瓜子臉型,約莫三十歲上下,雖然瞧來詭異,相貌卻是極美。
三人走出樹叢後,雙手高高舉起,每隻手中各拿著一條兩尺來長的黑牌。
只聽中間那身材最高之人朗聲道:“明教聖火令到,中土分教教主、光明右使、護教獅王、蝠王,還不下跪迎接,更待何時?”
他說話的話聲語調不準,顯得極是生硬。
韋一笑跟範遙對視一眼,滿臉莫名其妙,李飛卻是瞬間知道了來人的身份。
李飛似笑非笑的看著三人,道:“波斯明教的流雲使、妙風使、輝月使,你們想必已經等我們多時了吧?”
原劇情中,三使早知靈蛇島所在,直奔靈蛇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