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就是不斷破壞德國的工廠,能夠引起德國工廠的減產甚至停產。
那樣,本就便宜的大明貨就成了德戰區和德國居民唯一的物資來源。
有些東西可買可不買,不過布匹,糧食這些生活必需品,那肯定是大明的天下。
尤其是大明便宜的棉布,對德國市場的衝擊簡直是災難性的。
價格便宜量又足,不管你要多少,只要你吃的下,永遠都是有貨。
在大明的衝擊下,好多德國剛剛地步的工廠,全都陷入了倒閉的困境當中。
許許多多的德國產業工人甚至只能領到勉強湖口的工資,就這樣還是朝不保夕。
如果不是因為不斷剝削佔領區的資源,填補德國國內的窟窿,恐怕德意志早就崩了。
可佔領區的羊毛也不是那麼好薅的,沉重的稅賦是抵抗運動此起彼伏的重要原因。
這就是一個惡性迴圈,想要國內穩定,就要薅佔領區的羊毛。
薅佔領區的羊毛,就會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當地人民反抗,就得增加力量駐防彈壓。
增加力量彈壓,就得從國內徵召更多的人參軍。
國內更多的人參軍,軍費支出就越多。軍費支出越多,國家的負擔就越重,經濟發展就越困難。
經濟發展越困難,就越要依靠從佔領區掠奪。
一套迴圈下來,德意志已經走進了環環相套的惡性迴圈。
想要走出這個迴圈,需要大智慧才行,不知道那個元首有沒有這樣的本事。
李梟現在不用過份的咄咄逼人,大明只要先好好積蓄力量,然後看著德意志在惡性迴圈中削弱就成了。
只要德意志變得虛弱不堪的時候,只要輕輕推一下那棟房子,整座看著不錯的房子就會轟然倒塌。
這比硬橋硬馬的直接向德意志發動進攻要好得多,付出的代價也要少很多。
敖爺興沖沖的走了,應該是找人商量組建廣西團的問題。
如果廣西團表現的好,很可能下次他就會向李梟提出組建廣西師的要求。
戰爭雖然結束了,大明卻還是在不斷準備戰爭。不管是大西洋上不斷增加的大明艦隊,還是地中海不斷增加的大明駐軍。
只不過國內這邊,徵兵已經開始緩下來。一些殘疾士兵,還有不願意繼續征戰想要退伍計程車兵,也從歐洲不斷撤下來回到國內。
在國內駐紮一段時間,熬到服役年限之後,等待他們的就是退伍。
大明軍隊不會強留那些不願意繼續打仗的人在隊伍裡面,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你到了服役年限,自己又願意退伍,軍隊就會發放軍餉送你回家。
回家的去處也不錯,軍官進入各級地方的衙門裡面。士兵一般進入工廠,即便是鄉下計程車兵,也會受到當地一系列的照顧。
再說打了三年仗,戰場上軍餉都比較豐厚。而且沒地方花錢,大家基本上都有積蓄。
只要不是自己胡鬧,回到家鄉都會是一個小小的富戶。
至少,蓋幾間大瓦房沒有任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