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雪山就要發生雪崩,但凡理智一點的人都不會再衝動消費。
也正是因為如此,前年還是汽車晶片荒,兩年之後卻變成了車子賣不動。
眼看全球的經濟將發生重大變革,這家晶片設計製造公司,想要在自己的技術還沒有完全落伍之前,把公司的晶片設計業務,以及整條的晶片生產線選擇打包出售。
張路已經詢問過對方的價格,公司所擁有的設計專利,以及整條的晶片生產線,整體的打包價格是五十五億美金。
生產線上面的裝置並不貴,貴的是生產車間。
畢竟這些車間都是最高標準的無塵車間,僅僅只是車間的成本就高達三十億美金。
而這還只是單條生產線的生產車間。
畢竟汽車所使用的晶片,遠不像手機那樣需要龐大的產能。
同時也無法媲美個人pc的出貨量,雖然個人電腦有些日落西山,現代的人更依賴手機。
可是電腦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生產力工具,也是很多人遊戲生活的首選。
可即便如此,一條生產線的月生產能力,仍舊高達每月三百萬枚晶片。
這家公司原本指望電動車時代的來臨,汽車上會大量增加車載晶片。
可是,公司的高層無論如何都沒想到,世界的格局會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電動車的確有後發的優勢,也的的確確使用了大量的車載晶片。
可是,經濟的萎靡不振,會導致技術變革變得緩慢。
原本想要把油車換電車的消費者,除非是忍無可忍,又或者手上有大量的金錢。
否則沒有人再願意盲目的花錢置換身邊的大物件。
如果經濟只是短暫的下行,公司也不會做出賣掉晶片業務的打算。
可是無論找什麼樣的經濟學家進行預估,大家對於未來都是悲觀的態度。
大規模的生產已然不可能,車企發來的訂單也是一砍再砍。
然而在技術的源頭,那些生產光刻機的企業,他們的技術還在持續的發生變革。
二十二奈米的晶片,不出三年就會被汽車淘汰。
現在的汽車,所搭載的系統要求更高的硬體配置。
甚至新一代的電動車,其硬體上的配置遠遠高於手機。
畢竟,一部售價幾萬美元的汽車,在車機這一塊的配置,如果連一臺幾百美金的手機都打不過,消費者會感覺自己像肥羊一樣被人宰割。
而且消費者在手機時代體驗過的卡頓,很擔心會發生在電動汽車身上。
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手機的更換時間不會超過二十四個月。
大多數的手機,十六個月到十八個月就會變得卡頓。
而隨著新推出的手機出現價效比之時,消費者就會果斷更換掉手中已經變成老古董的手機。
這種卡頓的更換,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至少經歷過一到兩次。
也就意味著很多人更換過兩到三部手機。
一部手機而已,幾百美金到兩千美金之間。
可是一部汽車,卻是幾萬美金到十幾萬美金的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