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選未開始,但輿論先發酵了。
普通市民對每年舉辦的什麼香港小姐,傑出青年諸如此類的競選,至今已覺不新鮮。
但是有這麼多大人物都參與在競選中,不失為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地一件趣事。
與此同時,報章傳媒也在扇風點火,把這兩位商界矩子同時推上輿論場,好好對壘一回。
這兩位被人提名在競選名單中,這究竟是恰逢其會的巧合,還是有人故意為之的陰謀呢。
以目前的訊息判斷,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是如同主辦方香港電臺的宣傳,這次競選的宗旨是反應民意,促進香港市民對八十年代社會發展的認識。
第二種是有勢力在挑撥離間,目的是繼續分化華商的陣營,挑動華商財閥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能夠組成利益同盟,以免勢大難制。
第三種是這次競選是為某人量身定做的一場造勢活動,只不過把真實目的,包裹新鮮好看的外表之下。
不過以李仁杰的看法和判斷,它既沒有那麼高尚,也沒有那麼多陰謀,不用過度解讀。
這場競選活動的推波助瀾者,明顯就是為了第三種目來的,只是不想做得那麼露骨罷了。
那麼按照誰是最終的獲益者,基本就能夠推斷出在其中的幕後推動者,或者策劃人。
李鈞鴻顯然是看出來這次競選活動的真實目的,心中不免感到有些鬱悶,但又無可奈何。
在他想來,呂家城的目的是想要透過這次高調競選,打造金身,攫取名利,提升社會地位。
這本身並無可厚非。
若果是公平公正地競選,哪怕是輸了這場名利之爭,李鈞鴻也不覺得沒什麼丟臉的。
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根本也不在乎這個風頭,哪怕是陪跑一趟,也不會損失一分一毫。
他們就算猜到了這次競選目的,知道了呂家城的這點小心思,也不會跟他一般計較什麼。
但是呂家城有一點不應該,就算是想沽名釣譽,也不能借此踩著他李均鴻的臉來上位。
但是很明顯,他並沒有在制止這股火勢燃燒下去,甚至是在默許事態發酵和發展下去。
曾幾何時,在九龍貨倉與和記黃埔的收購爭奪戰中,當時兩人私底下還在有著利益交換。
呂家城原先也是九倉牌局中的玩家,只不過在察覺競爭對手實在太強,他沒有選擇跟下去。
他在仔細考慮得失後,把手中掌握籌碼轉讓給了李鈞鴻,最終讓黃河實業順利拿下了九倉。
作為利益交換,李鈞鴻當然也是投桃報李,將手中擁有的和記黃埔的股權轉讓給呂家城。
這是一樁公平的商業交易,大家各取所需,並沒有誰佔了便宜,也沒有誰暗中吃虧。
兩人都以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打贏了那一場驚人的收購戰,最終大家名利雙收。
但是社會輿論對於兩人的這場收購戰,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就值得耐人尋味了。
在外界看來,李鈞鴻是以全獅搏兔拿下九倉,簡直是在用牛刀劏雞,幾乎不費什麼力氣。
而呂家城是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出奇制勝入主和記黃埔,則是蛇吞大象的驚人之舉。
這是外界輿論場上給兩人的一貶一褒兩種評價,這孰輕孰重,明顯是高下立判了。
呂家城本身以弱勝強,以小博大,自然是比李鈞鴻更加技高一籌,是故事結局的大贏家。
現在那些報章媒體在煽風點火,明裡暗裡,一捧一踩,不斷在火上澆油,製造對立話題。
提及兩人的事情,總是被有心人有意無意地結合在一起談,慢慢有一種平起平坐的錯覺。
目前兩人的關係局面,就像古龍小說中的紫禁城上的巔峰之戰,是要一決高下,分出勝負。
李均鴻在香港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怎麼能容忍這種事發生,甘願當做棋子給呂家城擺佈。
如果輸了這一仗,還可能會讓他的聲勢受損,那麼帶來的連鎖反應,會是牽一髮動全身。
呂家城如果在這次競選中勝出,挾著擊敗李均鴻的聲勢,那麼他的聲望無疑會再次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