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察完黃河北岸河道工程後,鑾駕再次啟程。
十月二十日,一行人從桃源縣出發,視察附近的天妃閘口。
登上堤壩,放目遠眺,河工壯觀的景象立刻呈現在眼前。
河流依河勢寬窄流量不一,沿岸數丈高的河堤將大河之水緊緊束起, 幾乎看不見沙灘。
因天妃閘口夾緊之後,水流速度加快,將多餘的泥沙盡數沖走,不虞堵塞之難。
河堤兩側種植著綠蔥的樹木,起到加固水土,避免河流沖刷的作用。
這只是千里河堤中的一處,自從靳輔擔任河道總督以來,自鄭州往東至入海口處, 沿河各處都是這樣加固的減水堤壩,將禍害兩岸的怒龍大河鎖在其中不得而出。
再往前走數里,北岸的天妃閘才映入眼簾。
閘後有兩道大渠,蛟龍探爪般蜿蜒東伸,流過十數里後又與主流交會。
閘口澇時封閉,旱時開閘引水灌田。
幾位隨侍大臣都不曾親眼見過這般景象,他們跟著康熙皇帝一同時而疾步前行眺望,時而駐足觀察堤壩水深。
翰林院侍講學士高士奇見皇上興致頗高,想起昨日聖上與河道總督靳輔的衝突,趁機感慨道:
“臣讀書雖多,見識卻淺陋,這減水壩蘊含著無數巧思,既有分水之能、防汛之功,又有驅沙之效、灌溉之利,奇哉妙哉!”
康熙聞言後也是一臉感慨,輕嘆道:“靳紫桓這幾年辛苦了,著領雙俸, 議加尚書銜。”
眾位隨侍大臣齊道英明。
鑾駕隊伍從此處開始轉水路而行,龐大的陸地儀仗轉化為頗具規模的內河船隊。
康熙的御船居中,四周都是承載著護駕士兵的內河戰船。
船隊浩浩蕩蕩沿河而下,行了半日進入宿遷駱馬湖濱。
此地的黃河有近兩百里與運河相匯,是治黃治漕的重要一段。
康熙從船中看到兩岸邊聚集了上萬民夫,正以驢馱土,不斷清理中河淤泥。
這裡位於河流交匯要津,水流湍急,此時正趕上秋汛,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船工們也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才有可能安然行過此處。
往往一個不小心便會舟覆人亡,多數商船不敢冒險南下,駱馬鎮的碼頭處正停泊著無數等汛商船。
今日隨侍在側的李光地見狀奏議道:
“聖上,此處舟船甚多,如今時辰不早,御船體積龐大,不易通行,況且隨行官兵多為北人,不諳水性,聽聞索大人和明中堂都有些暈船, 這底下的官員們也大半如此, 不如今夜在此暫歇,明日看看汛情再斟酌啟程。”
康熙回頭看了眼李光地笑了笑。
“咱們這都是官船又不是民商小船,哪裡需要躲著潮汛,不過你說北人不諳水性倒是真的,朕這半日也是有些不舒服,便依了你,休息一晚看看情況,還是恢復不了的話,就去通知揚古泰,讓他安排改走陸路。”
康熙皇帝體恤臣工,本來要在河上漂流一夜的船隊今夜停泊暫歇,這一命令引起了眾人的歡呼。
龐大的船隊在當地官員的殷勤接待下停泊在碼頭。
康熙皇帝的鑾架在重重護衛下直奔鎮外驛站,兩側街道上跪滿了接駕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