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清代時綠營兵和八旗兵同為經制之師。
從建制和統屬上來看,各直省綠營兵有標、協、營、汛四級建制。
其中總督、巡撫、提督、總兵有居上統轄之權,其直接統領的綠營兵丁即為本標“標兵”,因而有督標、撫標、提標、鎮標等不同名目。
而在像廣東這樣有八旗兵駐防的省份,還有八旗將軍直接統領綠營兵所形成的(將軍標。
廣東綠營是在清軍進入廣東後不斷收降明朝軍隊和委署將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順治四年( 1647五月,清廷實授廣東委署各官, 以總兵官佟養甲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廣東巡撫,成為清代首位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
隨後,又以李成棟為左都督充任提督廣東總兵官,成為清代首位廣東提督。
但就如馬六甲三保山下老廟祝的回憶, 次年六月, 李成棟叛清歸明,殺佟養甲, 之後廣東軍政大員暫缺了一段時間。
一直到順治六年五月之後,廣東各地的南明軍隊相繼投降、逃離,廣東各地漸次歸入清朝統治,偽清朝廷遂於順治八年正式詔定了廣東綠營官兵的經制。
之後成為定製,期間有些裁撤新增,到康熙年間,廣東全省綠營兵丁共計七萬左右。
其中標兵三十六營,包括將軍標四營,督標五營,撫標兩營,提標五營,以及左翼、右翼、順德、碣石、潮州、高雷廉、瓊州和南澳(與福建共管八鎮,每鎮下轄兩到三營。
當然其中的瓊州鎮左右大營已被明鄭剿滅,故而如今的廣東綠營只剩下七鎮。
新會,古稱岡州,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 西江、潭江下游, 明清時期屬於廣州府所轄。
明清時期,新會縣境內“山賊”“海寇”此起彼伏,特別是縣境西南因有上百座山峰聳立而得名的百峰山一帶。
峰嵬亂立,莫可名狀,與古兜、湯瓶諸山聯亙數十里,山深谷邃,林木蓊蔚,不逞之徒往往嘯聚此處,劫掠鄉里。
自康熙八年復界以來,新會再次有了人煙,而百峰山內再次聚集起了一批人。
但不要誤會,這些人並非是盜賊,畢竟復界百姓皆在新會北部,而位於南邊的百峰山周圍仍是荒無人煙,要想劫掠還得走個十里地突破界牆才行。
這夥人棲身在此是負責與界牆內清朝守軍接頭,為明鄭轉運走私貨物和訊息,領頭人是北鎮撫司總旗官名叫任田雨。
他此刻正在山寨內的房間中整理著書案上凌亂的紙張,這些都是從界牆內傳遞出來的訊息。
亂了全亂了, 在偽清的又一次遷界令下, 淳樸的百姓們不得已拿起武器為自己謀條生路,反抗由此而生。
任田雨手中的訊息報告稱電白、開平、新會、香山、順德、番禺等等沿海二十六個州縣盡皆有百姓不堪暴政聚眾襲殺官兵,逃亡鄉野落草為寇。
少者數十人多者上千人,甚至出現了襲擊界牆劫掠的膽大包天之徒。
這中間再加上北鎮撫司和漢留結社的幫助聯絡,廣東沿海處再次重現明清易鼎之際盜賊蜂起的亂象。
新會縣也不例外,流竄入境的民賊已有六七股。
而駐守在新會縣城的綠營兵僅五百人,加上負責來遷界的五百綠營兵,總計不過千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