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元計價計算出口商品總值,這個是沒變的。假設每年日本對美國出口貿易利潤總額為1000億日元,在匯率250:1的時代,以美元計價的話,每年日本能從美國身上賺到4億美金。當然,實際情況肯定遠比這個數字要多得多...
但在模型裡,假設,現在匯率來到了200比1。那會導致什麼結果?
在貿易總量完全不變的情況下,對美出口貿易,每年能賺5億美金!
憑空多出來的一億美金,若是再以同樣的200比1的比例換成日元,相當於憑空增加了200億日元的貿易盈餘。無論是以日元計價來看,還是以美元計價來看,這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當然,基礎知識、基本概念什麼的,竹下登還是有的。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什麼毫無代價的收穫。
在獲得這種額外盈餘的同時,日本需要付出的就是生產規模,貿易規模逐步萎縮的情況。因為,在日元升值後,日本商品若是要保證利潤率不變,在美國市場上的售價必然會提升。
而售價,往往又和銷量呈負相關關係!
一開始,或許還能利用匯差,保持總體收益維持不變,甚至還小賺一部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出口規模肯定會越來越小,哪怕單位利潤高了,也不一定能填補規模縮小帶來的虧損。
但里根財長,提到了國際資本注入日本,以及日本資本可以去美國投資...
這就讓竹下登動了心思...
日元升值,意味著日本商品就得漲價,或者減少利潤,縮減生產規模。無論是日本商品漲價,還是日本製造企業縮減生產規模,節約成本。在美國市場上,美國商品的空間就來了!
】
價格差距不再明顯,或者,日本商品斷貨,導致的美國消費者必須選擇美國商品。都將給美國製造企業帶來更多的發展空間。
到時候,用美元盈餘去投資這些美國企業,利潤用來衝抵生產、貿易規模縮小帶來的損失。然後國際資本的注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日本的消費繁榮,或者直接注入到日本企業裡,維持現有的生產規模不減...
看上去,就是一個有點類似於互相置換股權似的合作方案。
到時候日本製造企業和美國製造企業,都是彼此的老闆,有錢大家一起掙!也沒什麼不公平競爭,好像...挺不錯的?
反正連《美日安保條約》都簽了,軍事上自衛隊都快住進美軍軍營了,經濟上也來了一個《美日企業互保條約》好像也不算什麼?
但就在竹下登有些意動之時,他身邊幾位幕僚那快黑成碳的臉色...
讓竹下登意識到,這可能不是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