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去前朝後宮正常的花銷用度,還要拿出銀子平亂。兵馬一動,要糧要餉,光國庫那點收成,根本就是捉襟見肘。
單看朝廷這幾年向常家堡和江南一帶富賈們伸手要錢的次數之多、名目之繁,就知道劉顓的日子也不好過。
竇氏在世時,尚能約制劉顓不至於太過分。竇氏一死,他可不會放過常家堡這塊肉骨頭。
對老太皇太后竇氏,穆典可觀感很複雜。
當年劉勤籌劃滅金家,竇氏肯定是知情的,一多半有參與。
但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有著遠見卓識,極具智慧的老太太。
若非有竇氏支援,容翊的變法根本不可能堅持達四年之久;朝政可能崩壞得更快。
正是出於這些現實考量,她才在嫁進常家堡之初,應下了與常紀海的八年之約:八年之後,再向竇氏尋仇。
眼看著期限將至,竇氏卻先一步薨了。
她說不上憾恨與輕鬆,哪樣感受更多一些。
竇氏本姓常,是竇家的養女,在襁褓中被生母過繼給命中無女的親姊,也就是後來風光無限的國夫人。
為不使竇氏過早知曉自己的身份,與養父母有隔閡,其時還是一位小小千總之妻的竇夫人對外假稱自己有孕產女。及至後來竇氏入宮,鳳格初顯,其身世就更加成為不能外宣的秘密。
竇氏本家是長安常,與常奇屬同一支。嚴格算起來,和常千佛是平輩。
因著這層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關係,竇氏一直表現出對常家堡極大親近與友善。有血緣使然,也有利益驅使。
而對常家來說,與竇氏交好,有利無害。朝中有人,各堂各藥莊地方上運轉會免去許多阻礙。故只要不是要求太過分,常家堡該出錢時出錢,竇氏也一向將分寸拿捏得很好。
這就是為什麼常千佛一平民身,敢在酬四方中毆打方顯,挾持劉妍,最後還能夠全身而退。
不管竇氏對常千佛的偏愛是否出於真心,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這一條她起碼做到了。
劉顓卻是一條填不飽,喂不熟的狼。
穆典可深知:只要是這回滿足了劉顓,滿足得太容易,必然過不多久,他還會再次張口,且索要得更多。
眼下情況不明,她貿然現身,只會將局面攪弄得更加複雜。
遂寫信讓車嬴帶回,讓莫以禪先應下兩百萬兩捐款,一面託歆白歌進宮打聽劉顓驟然間需要這麼大筆銀錢的原因。
莫以禪長年駐京,與各路官員交道甚熟,不至於遇一點事就光了手腳。
事已至此,銀子肯定是要出的,端看怎麼個出法,出多少。主母既定了調,他心裡也就有了數,交涉下,圍守官兵終於在天黑前撤走了。
搬空了固安堂三大間賬房。
帳沒有問題。但會不會查出什麼問題,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