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援財物上,陳景恪和武舒產生了分歧。
陳景恪認為應該多出財物,幫助諸侯王儘快把諸侯國建好:
“如此既能為後來者作出榜樣,又能讓朝廷滿意,還能憑此和諸侯王搞好關係,可謂是一舉多得。”
武舒不禁搖頭道:“您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了,豈不聞升米恩鬥米仇之說?如果我們處處插手,只會招致諸侯王的忌憚。”
“後來者在談條件的時候,肯定也會獅子大開口。我們當然不怕他們,可要是給的太少勢必會招致他們心生不滿。”
“要知道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且人心複雜,我們自己知道自己只要信仰,無心插手政務,別人就一定會相信嗎?”
“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最後把權力都交給諸侯王,自己只要傳教權,這話說出去沒有人會相信的。”
“所以可以給予一定錢財上的幫助,但不能太多。且有借有還,他們借的錢財必須要償還。”
陳景恪點點頭道:“好,就照你說的辦吧。”
雖然不完全認同武舒的想法,可他還是全盤同意了她的意見。
他很清楚,縱使她的辦法有不完滿的地方,也絕對比自己的強。
然後他想到了前世被各國玩出花來的借款方案:“諸侯王從我們這裡借款,所得款項必須從我道教手裡購買物資,加上這一條你覺得如何?”
武舒驚歎的道:“能想出此法的人,真是曠世奇才也。”
陳景恪鬱悶的道:“就不能是我想出來的?”
武舒笑的眯起眼睛,道:“不論這個辦法是誰想出來的,最終也要為您所用呀。”
陳景恪頓時大覺有道理,拿來主義真的很爽。
小兩口商量了半天,終於拿出了全盤方案:
道教派出傳道者去諸侯王的領地,向當地土著傳教,使他們皈依道教。
同時傳道者們還肩負著宣揚華夏文明的責任,為民族大融合創造條件。
然後再引導土著服從諸侯王的管理,最終讓諸侯國穩定下來。
財物方面的援助,採用了借款,然後從道教手裡購買物資的做法。
道教勢力龐大,很多都有自己的產業。就算自己沒有產業,也會有很多商業上的信徒。
把這個好處給那些信徒,也是變相的增強自己的影響力。
而且還能更大程度的打擊佛教的影響力。
試想一下,如果有個商人經營的商品範圍恰好是採購所需的物資,但他原本信佛。
你說他會怎麼辦?
忠於信仰忠於佛教,寧願不要這單生意也要堅持信佛?
可能性應該不大。
總之,這個方法對道教好處太多了。
當然,對諸侯王也有好處就是了,算是雙贏。
敲定方案之後,陳景恪就把各派在長安的代表召集到一起開會。
見到方案後,各家的代表自然是非常滿意,全票透過。
但也有人提出了疑問:“從我們手裡借款,用於採購我們手裡的物資……乾脆給他們物資不就行了,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