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笑道:“衝遠過謙了,你家三為郎君素有才名,天下誰人不知。”
陳景恪也說道:“其他兩位兄長我未見過不敢說,但我和志約兄時常見面,著實學問深厚,我罪魁不如也。”
他倒不是故意誇,而是真的和孔志約認識。
孔志約是弘文館學士,且精通醫術,儒家學問也非常深厚。
格物班的另外一位老師呂才也是弘文館學士,兩人是同僚。
加上陳景恪經常去那裡找書看,竟有呂才介紹就認識了,關係還相當不錯。
孔穎達道:“志約也和我說過,他跟著你學到了許多東西。要不是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他都想來紫霄觀拜師學藝了。”
陳景恪道:“欸,話可不能這麼說。做學問不就是為了上報朝廷,下安黎民嗎,志約兄已經走在這條大道之上了。”
孔穎達那叫一個開心,其實他對自己的三個兒子都非常滿意。
長子孔志玄深得他的真傳,對儒學造詣很高。關鍵他還不是那種腐儒,為人處世都是上上之選。
次子孔志約,學問上略有欠缺但精通醫術,綜合起來也是一位出類拔萃的人才。幼子孔志亮雖然差一些,但也比一般人要強的多。
擁有共同話題,雙方聊的可以說非常愉快,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是老朋友敘舊呢。
過了許久雙方才終於把話題扯到了正題上。
孔穎達歉意的道:“此來非為我一人,乃是為儒家之昌盛,多有得罪之處還望老神仙勿怪。”
孫思邈理解的道:“無妨,公是公,私是私。莫要讓公事傷了你我兩家的感情。且我已久不問俗事,此事你與景恪商議即可。”
孔穎達道:“有老神仙此言足以。”
然後他才看向陳景恪,正色道:“李道長言,若我儒家支援道教,你們會助我們掌握禮部,不知是否真人之意?”
陳景恪點頭道:“確實是我的意思,但我們只會助你登上禮部尚書之位,能坐多久就是你們的事情了。”
孔穎達沉吟一番道:“好,但你們不能出爾反爾,事後反悔。”
陳景恪笑道:“孔學士多慮了,即便有你們相助,佛道之爭也不是短期能結束的。我們自不會背信棄義,自掘墳墓。”
孔穎達自然也懂這個道理,也沒有再多說,而是道:“除了支援老子化胡經和格物學入學政,不知真人可還有其他條件?”
陳景恪說道:“二十年內,格物學的教材必須有我親自指定。儒家不得插手,不得對格物學的傳播設定任何障礙。”
“若有儒家大儒攻擊格物學,你們必須要儘快作出處理,給我們一個交待。”
孔穎達深思了一番,發現並沒有什麼陷阱才說道:“好,這一點我答應了,還有什麼條件嗎?”
陳景恪心中暗喜,其實這一條才是最精髓的。
就怕儒家眾口一詞貶低格物,現在有了孔穎達的許諾就不用害怕這種情況出現了。
日後真有儒家的人攻擊格物,自然會有儒家的人出面解決,如果雙方發生爭辯展開辯法就更好了。
有句話叫理不辨不明,雙方的嘴仗打的越厲害,世人對格物的認識就越深刻。
可惜,礙於時代限制,孔穎達並不明白這一點。
在你情我願之下,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協議。
緊接著陳景恪說出了自己的計劃:“諸位大儒先寫文章支援老子化胡經,發表在望月談之上。”
“然後我道家就會在朝堂之上聲援你接任禮部尚書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