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重要的談判自然不能只透過中間人來交流,李淳風的作用不過是給雙方做溝通。
等雙方都覺得條件差不多,可以進入實質性談判的時候,才是王對王碰面的時候。
孔穎達那邊聽到陳景恪的條件竟然是讓格物學加入學政體系,都大為吃驚。
不是這個條件太高了,而是太低了,低到了相當於是沒有條件。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格物這個詞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之理”的學科,三綱八目中“八目”之基石。
雖然陳景恪的格物學和儒家的格物不是一種東西——至少不完全相同,可他把這門學科命名為格物,首先就是對儒家的尊重和認可。
把這門學科列入學政體系,對儒家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反而是道家,並不能從這件事情中獲得多少好處。
雖然格物學源於紫霄觀,源於陳景恪,可真的和道教沒啥關係……嗯,如果煉丹也算格物的話,那還是有點關係的。
而且孔穎達作為國子監祭酒,對朝廷的動向瞭解更多。
他可是知道皇后用內帑的錢,在渭水河邊修建了一座大型書院。很多建築材料,直接就是從永安宮的建築工地上搬過去的。
這座書院就是給陳景恪那個格物研究班使用的。
也就是說,格物學很快就會和紫霄觀分家,到時候道教就更難從中獲得甚麼直接的好處了。
不論從哪方面來說,還是儒家獲得的好處更大。
所以在聽說陳景恪的條件之後,孔穎達非常的驚訝,然後就是將信將疑。
從李淳風那裡再三確認才敢相信這是真的。
然後他馬上就找到自己的盟友,儒家的其他大儒,一通商量之後大家一致決定,答應下來。
這要是不答應,恐怕儒家的先賢會從棺材裡跳出來扇他們耳光。
然後眾人就一致推舉讓孔穎達去和陳景恪談判,最好能直接見到孫思邈。
孔穎達也同樣很興奮,他一生都在致力於復興祖學。
只是道佛兩家強大,又有士族壟斷了學問的註釋權,他本以為自己這輩子都沒機會了。
哪知這幾年風雲變幻,先是紫霄觀搞出了印刷術,朝廷註釋版的九經大規模發行天下,有了一定的基礎。
然後學政體系、科舉體系的建立,更是幫助他把經典的註釋權進一步掌握在自己手裡。
可以說他一輩子的追求完成了大辦,至於復興儒家……雖然儒家是老三,可畢竟也是唯三的顯學,沒什麼好復興的。
但沒想到就在他準備安享晚年的時候,天上又掉餡餅了。
道家向佛教發起了全面進攻,他們這個不爭不搶的老三頓時就成了最終的力量,雙方都在拉攏。
尤其是道教,更是開出了讓他們無法拒絕的條件。
禮部。
以前的禮部就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六部裡面最不重要的就是它了。
可誰讓皇帝把科舉劃歸禮部管理了呢,讓它一躍成為了僅次於吏部的實權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