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伏加人還未到華州,送戰報的信使已經前往長安。
對此長安上下沒有任何人覺得奇怪的,要是精銳府兵出動都沒有辦法快速解決,那才是真的奇怪。
現在就是等孫伏加那邊的調查結果,看看這次的造反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孫伏加果然不愧是李世民器重之人,四天後就帶著所有證據和關鍵人犯返回長安。
“據人犯鄭果所言,其原本只是想鼓動百姓把清丈土地的官吏驅趕走,以前他們就是用此法來應對朝廷的清查人員的。”
“朝廷清查人員懼怕事情鬧大擔不起責任,往往會退縮。”
“然後鄭氏再和當地衙門官吏勾結,給出一個虛假的資料……此法可謂屢試不爽。”
“此次他就想以同樣的方法,來應對朝廷清查之官吏,誰知這次的清查人員並不畏懼,還求助於府兵強行清丈。”
“他帶人驅趕之事雙方發生衝突,最終暴民失控打死朝廷官吏……鄭果亦悔不當初,想要收手。”
“然此事非他一人所為,而是鄭縣許多大戶一起行事。這些人有的想退,有的認為事已至此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於是他們就裹挾更多百姓試圖攻打縣城和都督府……”
“只是他們本就不齊心,相互勾心鬥角,連對被裹挾百姓的最基本的管理都做不到……”
“有人帶著暴民如蝗蟲過境,劫掠鄉里。亦有人偷偷帶人逃往深山,還有人帶著萬餘人試圖打下縣城再接受招安。”
“只是那些百姓根本就不願意攻城,且他們也沒有攻城器械,就在城下徘迴不去,為我軍所破……”
聽到這個經過,李世民簡直哭笑不得,道:“生事者呢?都捉拿歸桉了嗎?”
孫伏加道:“只有兩個大戶見機的早,事發後就帶著暴民逃往深山,其餘人犯全部緝拿歸桉。”
李世民道:“著刑部發緝捕令……華州和鄭縣的官吏呢?他們參與了多少?”
孫伏加拿出另外一份卷宗,道:“鄭縣官吏十之八九與鄭氏等大戶有關係,他們上下勾結欺壓鄉里……以至於有了今日之禍患。”
“華州官吏倒是並未直接參與此事,然他們不作為任由鄭縣發展到今日地步,亦有責任。”
李世民寒聲道:“對鄭縣官吏進行甄別,凡與造反大戶有關聯者一律同罪論處。”
“華州刺史府官吏,若與此事無關則貶三級另行任命,與此事有關者以同黨論處。”
孫伏加道:“喏,只是不知這些被裹挾的百姓當如何處置?”
群臣也紛紛豎起了耳朵,他們也被鄭縣這些大戶的操作給驚呆了,真以為造反是過家家啊?
可再兒戲的造反那也是造反,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可被裹挾的百姓就不一樣了,大家還是不願意多造殺戮的。
他們已經做好準備,如果皇帝的處置太過嚴苛,他們肯定要站出來勸諫的。
李世民自然更不願意多造殺戮,道:“對他們進行甄別,未造殺戮者無罪釋放,參與劫掠殺過人的流放。”
眾人放下心來,齊聲道:“陛下寬仁。”
這時唐儉卻提出了不同意見,道:“他們畢竟參加過謀反,聚在一起也是隱患,不若把他們分散遷徙到外地安置。”
房玄齡亦站出來道:“唐尚書所言甚是,這些人參與過謀反之事,更容易被人鼓動,還是牽走較為穩妥。”
眾人紛紛點頭,把一群參與過造反的人安置在關中大家都不放心,分散遷出去才是最好的。
正所謂故土難離,平時想把這些人遷走千難萬難。但現在他們參與了造反,朝廷不殺他們就已經不錯了,沒人敢反對。
《劍來》
李世民點點頭道:“唐尚書乃老成持重之言,那麼把這些人安置在哪裡合適呢?”
眾人開始商量,雖然每個人說的地點不同,但大致方向就兩個。
一是北方邊疆,這裡有著大片近幾年奪回的土地,正需要補充人口。
二是南方,因為皇后長孫無垢在那邊種甘蔗熬糖,日進斗金。很多權貴都在那邊圈地種甘蔗,正需要大量人口。
且受到陳景恪的影響,朝廷也在逐步開發湖南湖北區域,同樣需要大量人口。
不過最終大家還是決定,把人往北遷徙。
畢竟南方可以慢慢開發,北方更加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