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恩蔭出身的官員只能當小官,無法進入部堂,可小官也是官啊,要吃朝廷俸祿的。
於是就出現了官多職少,冗官嚴重的現象。
到了明朝朱元璋改變了規則,取消了低階官員恩蔭親眷的資格,宰相每年也才能恩蔭一個人。
所以明朝的科舉制度比宋朝的更加嚴謹,取士也更多,卻沒有出現冗官現象。
言歸正傳。
李世民之所以把這五千餘參加人口普查的人轉為官身,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們的出身比較低。
基本都是地方富戶、寒門子弟,有些甚至就是能識字的窮人,這些人進入官場會衝擊士族豪強官僚體系。
可以說李世民早就算到了一切。
然後他又問孔穎達道:“孔祭酒,學政建設怎麼樣了?”
孔穎達明顯很高興,笑道:“各地方的學堂建設阻力大減,很多一直都沒有進展的地方,也終於有了鬆動。”
他作為國子祭酒是學政體系的第一責任人,可以說是勞心勞力,人都蒼老了許多。
可他甘之若飴。
孔子有教無類,他這個後世嫡孫推行學政體系,算是向先祖看齊了。
且學政體系使用的教材是弘文館版的九經,而他又是最重要的編撰人之一。
推廣學政體系的同時,又把對先祖學問的解釋權給搶了回來,一舉兩得。
說他是甘之若飴,一點都不誇張。
李世民點點頭,問道:“先生培訓的如何了?何時能開學?”
孔穎達說道:“有約三分之一的州縣可以在八月份準時開學,剩餘的只能等到明年初了。”
“到也不全是地方官吏不配合,更多的還是先生的配備不到位。學政乃國之大事,寧缺毋濫。”
李世民很是滿意的道:“不錯,教育關係國家興亡,寧緩毋急。”
說著他又讓任封取來厚厚的兩摞書,指著其中一摞道:“這些書你翻看一下,是否可以作為蒙學書籍使用。”
孔穎達取過來一看,頓時就知道這些書的出處了,道:
“這是紫霄觀使用的蒙學書籍,臣倒是也拜讀過確實有優越之處,尤其是在數學上的創新讓臣都為之驚歎。”
說到這裡他話鋒一轉道:“然臣以為也就只有算學可取,其餘書籍可有可無。尤其是拼音,臣實在看不出太大的用處。”
------題外話------
最近寫的有點亂,昨天重新梳理了一下大綱,所以沒來得及碼字。
這一章是補昨天的,半夜還有一章是今天的,大家可以明天早起看。
7017k